• 分享
  • 收藏
    X
    上小学被全班欺负,33年后说原谅:只有我一直留在当年的教室里
    900
    0

    如果你曾经被全班同学欺负,你会原谅他们吗?

    米粒妈看到一个视频,小学同学33年后首次聚会。全班同学向当年被欺负的女生道歉,还有个男同学剃光头表示歉意。

    被道歉的女生云淡风轻地说,”其实我33年前就没怪过你们“。

    为33年前的年少轻狂道歉,换来当事人大度的原谅,多么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米粒妈觉得有些许的讽刺。

    “趁她坐下去把椅子拿开,讥笑她是私生子”。

    “其实小时候的事都忘了,只知道小时候大家都欺负她,那么小的事情大家都忘光了。“

    这样被全班欺负,年幼的女孩真能做到不怪他们吗?

    在每个班里,都有像那个女孩一样被欺负的孩子。

    事实上,不只在班里,只要是孩子们组成小团体,都会有个受气包,被团体的其他人欺负。

    这种欺负,可能是霸凌,让孩子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也可能是玩笑打闹,是集体的欢笑,一个人的困窘。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受气包”呢?

    俗话说,柿子捡软的捏,没人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大多数人会选软柿子,欺负起来成本不高。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对全国21个省级单位,200所小学的3万6千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过为期33年的追踪调查。

    数据显示:具有某些个体特征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在身材上,体重瘦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为77.1%;肥胖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达到80.5%。

    过胖和过瘦的孩子,不仅仅体育测试过不了关,在生活中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靶子”。

    在性格上,被欺凌的比重中,内向的孩子明显高于外向的孩子。

    米粒妈在《听说儿子在学校打架,我第一反应是……》里写过,米粒跟同学打架,是因为同学欺负了班里叫陈甜甜的女孩。

    陈甜甜是个文静又柔弱的女孩。据米粒描述,被班里的“问题户”欺负时,别人会告诉老师,或者用书本等武器还击。

    只有陈甜甜,每次都默默忍受。

    米粒跟同学打架,就是因为这个同学一直在欺负陈甜甜。抢她的书包,还把她的手弄破,米粒实在看不过去,这才大打出手。

    瘦弱的孩子,太能忍让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还有一种容易被欺负的孩子,是缺乏父母关爱的。

    在《少年的你》里,办理胡小蝶和陈念案件的警察,说的一段台词,道出了校园霸凌时的无奈。

    “你去找校长,校长让找老师,老师让找家长,家长说自己在打工,一年就回来见孩子一次,你说你找谁去?”

    胡小蝶常年被魏莱她们霸凌,父母却毫不知情,陈念想向妈妈求助,却只换来妈妈一句”忍一忍,高考完就好了“。

    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很难起到真正的安抚作用,让孩子在学校偶尔的被欺负成为惯性。

    小学同学33年聚会的发起者,现在是一名高中老师,也是一个妈妈。

    她说,“那时候我没有欺负她,可是每天看她被欺负,被踢倒,连扶她起来的勇气都没有”。

    ”这件事情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后来自己当老师,当妈妈之后,每次回想这件事情都觉得好难过。如果我的孩子在学校这样被欺负,我会是什么心情“。

    作为妈妈,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孩子成为受气包呢?

    李玫瑾说过,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不意识就反应“。

    如果在家庭里,孩子没有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反而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孩子就会觉得,他不值得被爱,被打骂是正常的。

    只有被爱的孩子,才知道爱自己,在被欺负被伤害的时候,才能清晰判断出来,不会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

    有人问过李玫瑾教授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小孩,有一天跟你说,妈妈,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你会不会跟他说,孩子打回去,我支持你?“

    “肯定会啊,打回去之前先给我体育锻炼。”

    很多家长都会跟孩子说打回去,但打回去之前,我们要确定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能打得过吗?

    米粒妈是不太建议简单粗暴地鼓励孩子“打回去”。

    如果孩子面对的,是比他强大的对手,有时候还不止一个,盲目鼓励孩子打回去,只会让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

    妈妈让我打回去,可我不喜欢打人,我也打不过别人。不打?妈妈会不会不开心,我没听妈妈的话。

    让孩子陷入这样的纠结,实在是背离了我们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初衷。

    既然霸凌者喜欢捡软柿子捏,我们就带孩子体育锻炼,增强孩子体质,让孩子变成他们不敢捏的硬柿子。

    只要孩子有运动,孩子就有爆发力,运动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坚韧性,让孩子看起来不那么好惹。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防止孩子成为受气包,家长要相信孩子,不随意指责孩子。

    不管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让孩子遇到麻烦,敢于向我们求助。

    米粒妈说了这么多受气包的样子,怎样防止孩子成为受气包,不是在宣扬“受害者有罪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什么被欺负的是你",类似的话是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欺负别人,有错的都是霸凌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想办法让孩子远离伤害,也教会孩子不去伤害别人。

    如果孩子已经被欺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米粒妈在《瘦弱的儿子被打后,我教他这样反击!》里写过教米粒对抗他强大表哥的方式。

    米粒一直很瘦,虽然灵活但力量不足,米粒妈针对米粒这个特点,决得还是让他“能吵吵就不动手”。

    首先是让他学会“吵架”。直视对方的眼神,大声说出制止性的话。

    “放手!”

    “请你不要这样!”

    “不许打我”

    ……要尽自己最大的声音,

    一方面是震慑对方,一方面尽可能引起附近人的注意。

    然后,教孩子区分什么是界限感。是动手打招呼,还是无缘无故打人?

    有的孩子天生没轻没重,不过并没有恶意。这种孩子多半不会欺负人,顶多算是举止不当。

    但有些“小霸王”就是爱动手,爱拣软柿子捏,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几个这种边缘孩子。教会孩子辨认。

    最后,反复练习,让孩子形成惯性。

    在学会吵架之后,米粒的气场逐渐就有了,偶尔还能路遇不平拔刀相助。

    就像李玫瑾说过的,要让孩子拥有不打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很多时候孩子被欺负,是因为经常落单,没有朋友。如果孩子属于超级慢热型的,父母可以出面,帮孩子建立和维护他的社交圈。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的同学约着放学一起玩,周末一起去郊游,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跟小朋友相处。

    有了曾经一起出去玩的情谊,能让友谊的小船快速进入轨道。当孩子在小圈子里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就可以减少孩子被孤立的可能性了。

    给你们分享我朋友的方法,超级实用。

    米粒妈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小C妈,在女儿上幼儿园第一次家长会时,把小C班里同学的名单拍下来研究。重点圈出孩子名字起的颇有水平或非常有趣的,然后到家长群里对应着找家长加好友。

    C妈说孩子名字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折射出家长的水平、格局,甚至还能看出对孩子的愿景,育儿观也可见一斑

    按这个办法,小C很快交到了两个玩得来的好朋友,几家人经常约着一起玩儿。说来也巧,居然是两个学霸妈妈,一个妈妈是清华博士,一个妈妈是中科院研究员。

    C妈各种育儿鬼点子特别多,经常出其不意,她跟C爸育儿分工相当清晰,俩人985211一硕一博,育儿路上团队作战。

    小C爸还是一位沉迷学术、爱搞发明创造的物理学博士,白天在实验室挪分子,下班在家承担数学和科学启蒙的重担,给女儿各种操办科学小实验、计算训练营……妥妥的别人家爸爸

    如果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就交到了好朋友,那当然最好。

    但如果在学校已经被欺负了,孩子自己解决难度太大时,家长在必要时要强硬干涉。

    米粒妈写的《五年级男孩被扇耳光,含泪说“没关系”:孩子,你可以不用这么大度》文章后面,有个米粉的评论,让米粒妈很有感触。

    这位米粉是老师,她班里有个男生,打了一个小姑娘耳光。她联系了双方家长,女孩父母很客气,觉得没关系,想说算了。

    老师说不行,女孩不能让人这样欺负。她对家长说,“您尽可以不依不饶,我支持“。因为这个男生经常欺负别人。

    于是,女孩的爸爸就严肃地跟男孩爸爸和男孩沟通了一次,语言特别给力。

    “张XX,你打了我的女儿,我不能还回去,因为你是孩子我是大人。但是你有爸爸,你一再欺负人,说明你教养不好。

    养不教父之过,你再欺负我女儿,我会跟你爸爸拼命,你可以试试!”

    从这以后,这个男孩虽然也会欺负别人,但再也没有碰过这个小女孩。所以有时候,在跟老师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父母必须强硬起来保护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成年人,对霸凌者更有震慑力,也会给自家孩子足够的底气。

    孩子童年曾经被欺负的经历,会成为他一生难以摆脱的阴影。

    有个知乎网友写过这样一行文字:他们(欺负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我,这么多年来,一直留在当年的教室从未离开。

    33年后剃了光头道歉的男子说,”小时候的事都忘了,只知道大家都欺负她,那么小的事情大家都忘光了“。

    对他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恶作剧,枯燥生活的调剂品而已。

    可对被他们欺负的女孩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吧?《少年的你》里,胡小蝶就被霸凌逼到走投无路,宁愿去死也不愿意面对。

    那个33年后说从来就没怪过他们的女孩,真的不怪吗?只是不愿意再想起那段不愉快的经历罢了。

    就像蔡康永说过的,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如果儿时有这样的经历,尝试着放下。放过别人,才能放过自己。

    最后,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他们遇到什么,他们背后,都有爹妈做他们永远的靠山。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