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乡村头条

    今天,“学习强国”两赞盐城!美景醉人、厚德感人,满满自豪感!

    乡村头条

    2019-05-16 20:28:53

    210 0

    今天

    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两次聚焦盐城

    都关注了些什么

    快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湿地是“鸟的天堂”、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仙境”、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它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盐城,中国湿地之都,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海洋唯一未被污染的最大滩涂湿地,这里海河相融,水天洁净,百万亩芦苇荡中,鸟类与麋鹿为伴,红海滩与丹顶鹤相映,别具一格的生态系统和怡人湿地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盐城

    不仅有醉人的美景

    更有施德助人的好心人





    灰色中山装,领口、袖口打着补丁。黑色的棒球帽上是一长串英文字母,戴在95岁的周仁甫头上,多少有些违和感。“别人不要,我就捡了,你看,洗洗还能戴!”老人说话直来直去,眉眼却弯成月牙儿。5月10日,在位于响水县城的周家小院,记者再次见到抗战老兵、“中国好人”周仁甫时,他依然是这身装束。



    第一次偶遇周老是在今年春节后。记者在响水县政府大院采访,老人骑一辆旧自行车,拎着小布袋来到县委宣传部,要给贫困学生捐1万元。“不认识他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他是每月拿万元工资的老干部。”一位工作人员说。

    桌椅陈旧,看不到什么家电,厨房那口还未拆除的土灶上,一只小电饭锅内粥还温热,因为主人的节俭,一切都简朴至极。



    “我有钱,每个月工资这么多。”老人竖起食指爽声笑道,“1万!”

    “舍不得花?”记者问。

    “舍得!衣服破点照样穿,钱捐出去,作用更大。”

    打开封面破旧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内页粘贴着各种收条、凭证、发票56张,金额少则百元,多则千元万元不等。响水县运河中学“收到周仁甫老校长助学金壹万元整”;周集实验学校“收到周仁甫校长捐建凉亭款壹万元整、捐书款柒佰元整”;2016年7月12日汇给“盐都区学富镇教师公寓杨飞、胡红梅(夫妇)壹仟元整”,汇款人周仁甫附言:不声张,祝早日康复……

    2005年捐出第一笔款项后,15年来,周仁甫坚持不间断地捐款,助学、济困,援助汶川、玉树、鲁甸、阜宁等灾区,至今共捐出34万元。



    “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年工资涨了些,1万元不低了。我‘小达’了,那就要‘小济’社会。”老人顿了半晌,“相比牺牲的战友,我捐点钱又算得了什么?他们献出的是生命,而我还幸福地活着,知足了!”

    周仁甫成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周一鹏擅长针灸,热心为十里八乡穷苦人治病。“1940年,八路军来到我们家乡宣传抗日,当时的我正在私塾读书。”部队驻扎后,经常有人来周家开会,“他们开会,我就在外面放哨、当联络员。”看到共产党为穷苦人打天下,少年的心里埋下一颗革命的种子。16岁这年,周仁甫与同村的郑华余、汪浩、汪涛、吕干、孙同兵一道投身革命,参加抗日。

    “睡草铺,散发传单,上街演讲。”1943年,周仁甫被组织派往佑东乡任书记,组织农会发展民兵武装力量。“一天夜里,敌人突袭,我带队迎敌。炮手几次未能点着土炮,我就直接用嘴吹,结果炮点着了,火药珠粉反冲出来。”那次战斗,在老人脸上留下“黑色印记”。

    不久,同乡郑华余在执行任务中牺牲。“那次如果是我去,肯定也牺牲了。”参加过大小战斗十几次,周仁甫不惧牺牲,但战友的离去,让他怀念至今。

    1946年秋,周仁甫从部队转业,回乡创办射阳六垛中学并担任校长。1981年,老人从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退休。尽管日子捉襟见肘,但周仁甫“对党的心意”一直没变。“感谢党对我退休后政治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1995年,周仁甫将工资改革一次性补发的1008元,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悉数交给党组织。2003年,老人再次交纳特殊党费1088元;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老人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

    90岁时,满头白发的周仁甫站上“中国好人”发布仪式的舞台。“吃水不忘挖井人。相比党给予我的恩情,这些都微不足道。”



    跟着周老,记者踩着几根手指粗的钢筋搭成的楼梯上到屋顶,一座“再思亭”与周边的小楼相比,别致显眼。“建这个亭子就是为了缅怀战友,教育大家不忘本。”老人说,建亭花了1万多元,水泥是他一点点背上屋顶的。如今,由周仁甫捐建在周集实验学校、韩荡村、华余村的“再思亭”“爱国亭”“好人亭”多达9处。

    为留住红色记忆,周仁甫把余热奉献给“教育传承”。从教育岗位退休后,他义无反顾投入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前往阜宁、响水、灌云等县的乡镇中小学义务宣讲革命故事百余场次。带着自备的小锣鼓、写满宣讲重点的五颜六色的布缎,老人四处奔波,乐此不疲,“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可,心里很高兴”。



    除了每天中午,到不远处的儿子家吃饭,平时的周仁甫仍喜欢独自生活。周家小院诗画满墙、书香盈屋,东屋是图书室,旧书橱沿墙一字排开,藏书2000多册,不仅自己看,还借给别人看。老人还编写诗集《晨星》《萱草》以及《老兵游记》《临篁轩随笔》等文集,在这位耄耋老人心中,仍有“诗和远方”。

    2016年,周仁甫在子女陪同下来到响水县红十字会,在器官和遗体捐献同意书上签下名字,那将是他的“最后一次捐献”。无论何时,老人都不会停止他对这个世界的爱与牵挂。

    摩挲着一张张捐款收据,听着老人的平静叙述,记者反复咀嚼他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来源:盐城发布

    编辑:于楠 卢瑶 刘雯

    审核:吕正怿  王奕霖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觉得不错,请在看↓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22223

    • 文章

      506

    • UI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