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乡村头条

    『农殇』种什么殇什么,农民该怎么活?

    乡村头条

    2020-03-25 08:51:47

    85 0

    2010年秋,记者翻越太行山进入晋东一带,6年21次拍摄领略了大面积种植玉米的气派,体验了玉米农的辛劳和大宗粮食生产的无奈,预感到了市场的危险。终于,可怕的一幕在2015年入冬时发生,玉米收购价首先在太行东麓邢、邯地悬崖式跳水,从一块多直接落到8毛!人们奔走相告,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樱头花:寓意着春耕的开始

    春节前小股粮贩又把这个价钱推到山西三县,甚至年后又把价格砸到了0、73元,少部分惜粮不卖的农户到最后只得忍痛卖到0、71元甚至0、68元!!这个价离国家本来就调低的(1、13元降到1元)临储粮价又低了2-3毛钱。


    △一位在外上学的大学生在春耕时请假回来帮父亲种植玉米

     2013年时,记者和三位农民算出了种玉米的账。这一带人均2、5亩--4亩土地,虽然靠天吃饭,但东南季风每年还会爬过太行山把较充足的雨水撒向这一带。如按风调雨顺的2012年平均每亩收成1300-1500斤每斤1、08元最高值算,每亩收入1620元。但一减去前期投入,就会大打折扣。其账目是:机械粉碎玉米杆35元亩,开春拖拉机耕地35元亩,小满芒种播种时30元亩(覆膜加60元亩),种子一亩一公斤60元,复混肥一亩两袋250元,除草剂30元亩,卖粮时脱粒装车用人用机械每1000斤30元,总计520元。减去投入的结果是,好年成纯收入是1100元亩。再用1100元除以1500斤,则每斤玉米的纯收入就是0、7333333元(每斤成本在0、34666666)!表面上的1、08元,到农民兜里,只有这么多钱(自己用工不算)!如果按每人种3亩地(而石、邢、邯山区人均只有4-7分地,平原人均1亩多地)!计算工值的话,平均一天挣9、0410958元!这就是玉米农的身价钱,(政府“地补直补”一亩50元,已被这几年的农药、化肥、种子价上涨抵消不算)!

     0、73元意味着什么?是每斤玉米纯收入已低到0、38333333元,在村里买块劣质的冰糕还得0、5元!这一跌不要紧,丰稔村种粮大户(自己10亩租种40亩)李云胜就得少收27000元,今年就不得不退种了10亩承租田(大块地亩350元小块地200元)。有仁村赵立军的个人及租种的80亩玉米收入减少近40000元。图片里的粮农都受害不浅。

    当地农民在向记者反映问题

    今年4月记者3度深入调查,10次听到村民对我喊“这农民真是没法活了”“这地没法种了”“你得给俺广播广播”“不知道上面知道不”等字眼!这怕是粮农第一期乞求!“退种”“不种”玉米意向上升,已开始成为一种思潮。不过从后来的电话调查看,今年这一带玉米还是基本播下了!

    胡温时代,为解决大宗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开始地补直补,又减免了农业税,农民山呼万岁;从2008年以来的点滴上涨中,从近三年国务院一年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中,农民还是看到了国家对“三农”对粮价的关注;虽然已听不到“政府保护价”的说法了,但在东三省、内蒙古实行的临储粮玉米托市底价,让各地玉米有了个参考价;近两年国家又允许土地流转,让种粮大户有了主心骨!

    而大多数农民则并不了解以下事实:中国农业已处在转型期,要面对国际市场对接,但农民却不清楚要怎么做,也没人告诉他们利害;自2008国家实行临储粮政策后,玉米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而近几年下游的饲料需求和工业深加工(饲料、甜味剂和乙醇)需求却处于萎缩状态出现20%-30%幅度下滑;国内玉米价远高于进口(国产与进口玉米之间价差20%),让相关的深加工企业赔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些企业转而进口玉米替代品维系;国家玉米收储政策的初衷是提升农民的收入,保护玉米农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虽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备受内外争议;临储玉米已面临着2亿吨的库存待销售,每吨出现600元亏损,面临着卖不掉、收不了、储不下的三难境地。

    今年初,发改委、国家粮食总局的官员开始用这样的字眼“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已连续4年多价格倒挂”等。于是东三省和内蒙古已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初始,将按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原则进行。专家们说,改革就是要给价格支持政策“減压减负”,把农产品定价权交给市场,就是改变农民长期依赖国家的临时收储和托市收购,同时也引导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以符合市场的发展来决定种植的面积、结构和品种。

    加入WTO,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实现对接,是迟早的事,不容怀疑。多年来,虽然中央政府做出了极大努力,延缓了农业受损的过程,争取到了时间,而市场还是没给大家多少面子。2016或许就是“狼来了”的日子!

    可粮农准备好了吗,地方政府有预案吗? 在农村,断不了听到说“现在的农民是最自由的”,这句话听起来欣慰,细品味就傻了。原来他就是“谁也没人管了”“谁也不来看我们了”的代名词!折射出农民的无奈和苦闷。

    多年来,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只关心“开发”,已不习惯过问农民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了,一个时期还把它列为干扰农民种植自由大肆批评报道。回头看,我们实际上执行的是一种“懒汉政策”(即把田分给你你肯定会刨食吃),并没有精力教农民“授人以鱼”的思维及技能。我们总是天真地认为,村里有了光缆和卫星电视,农民就能听得懂看得进去,去调节种植,去产生多少种粮大户甚至农场主。殊不知农民心量小,无财力支撑,信息少,无行动能力,就只能随大流应万变了。其实农民非常想靠近政府,而政府却只做了些杂事,这样稀里糊涂入市,大家都要遭冲击的。企业破产修补了十几年窟窿,农民要在市场上“噗通”,总该早宣传,早有预案,早作准备!另一个难题是,怎样避免市场失灵,新的卖粮难的问题怎么解决?玉米生产补贴制度、资金怎么到位?用什么名义、方式补贴,按地算,按人算,按交粮算,还是给工资,并兑现到戶,都是是很难的课题!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研究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严查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时,太行山中段东麓出现塌方式掉价,让上下措手不及。有明眼人分析指,这是有人趁机从中作梗揩国家的油,占农民的便宜,既消匿了政府美意,也不符合市场规律。试想国内粮价已基本没多大缝隙时,一两个地区不可能出现巨大差价!今日读报,又见华北粮企大面积开工的消息,这说明他们已经见利!而这次粮潮给粮农带来伤痛和损失,却没人买单,至今连个像样的调查报告也没露面,做出合理解释,似乎要不了了之。还很可能默认为是市场调节机制在起作用,即是不负责任的。如此看问题,那农民要吃的苦还多哩还在后面哩!不是有人还扬言2016还要再降一两毛钱,才对得起国际吗,这种看似公允实则置粮农利益于不顾或头脑简单的做法,是有意无意搞乱稳定调整农业产业化步子,是愚蠢的。

    另一个难题是,怎样避免市场失灵,新的卖粮难的问题怎么解决?玉米生产补贴制度、资金怎么到位?用什么名义、方式补贴,按地算,按人算,按交粮算,还是给工资,并兑现到戶,都是是很难的课题!

    2016市场无形之手将发挥积极作用,形势已摆在这里,玉米价想“咸鱼翻身”已不可能,玉米农想靠规模效应抵御市场冲击也不现实,唯一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儿,靠自己的妻,靠邻里本社的互助,靠提升学习力,靠有一批有胆有识的农民团结组织起来自己救自己,其它无好方子!政府、专家、科技知识分子也应该下点力气,帮助一下天下最弱势群体、衣食父母。不能只让中央政府海操心,地方政府无操作无管理。不然就会摁下葫芦起了瓢,精准扶贫的计划完成了,又会出现新的更大面积的贫困。那不是我们的水平。中国粮农,在殇痛到来时,要稳住神,挺过去! 

    中国粮农,在殇痛到来时,要稳住神,挺过去! 

      ◆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