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旱地里也能长出水稻?还很好吃?!
    357
    0

    3天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有一个研究水稻的上海团队打破了农业领域8年沉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也是自国家科技奖设立以来

    上海首次获得农业领域的一等奖~

    遇见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的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指本文作者)感到无比激动。

    这让我想起了7年多前的一天,皮肤黝黑的罗利军老师头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身WDR(节水抗旱稻的英语缩写)的T恤衫,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试验田,随手摘下了一颗刚刚抽穗的稻子,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

    罗利军老师在水稻田中图片来源: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罗老师向我们介绍:试验田里种植的可不是寻常的稻子,它融合了水稻高产和旱稻耐旱的优点,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节水抗旱稻”,他希望把这项成果拍摄成科教片。

    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罗利军老师的情形。

    起点

    2015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上海科技馆正式开始科教片《节水抗旱稻》的拍摄。这是我们第一次拍摄农业题材的科教片,需要找到故事的切入点。

    国人一日三餐离不了稻米,在策划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这究竟是一项怎样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项目突破了哪些科学技术?

    为了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罗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位于浙江安吉的实验基地。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奇特的一幕——一种生长在山坡上,不需要灌溉的稻子“方阵”。有些“方阵”长势喜人,有些则差强人意。科研人员正在测试不同稻种的耐旱能力,以便挑选出更优良的品种。

    罗老师告诉我们:“这片山坡没有灌溉条件,这里生长的稻子只能依赖有限的降雨,这对水稻来说是“非常严酷的环境。”

    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坡

    而中国70%的中低产田都是这样的条件,所以农民把这种田称为“望天田”,稻子长势好不好,全要看老天的意思。而他的目标,是培育出能够在“望天田”里实现高产,又有良好口感的水稻新品种。

    一般情况下,种水稻,用水量是非常大的。事实上,农业用水占中国总用水量的 70%,而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要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25%的水资源量和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压力着实不小。

    所以,要真正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除了高度依赖水肥条件的超级稻,如何培育能在占全国稻田面积70%的“望天田”实现高产的稻种,关系到了14亿人的安全和福祉。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研究。

    执着

    罗老师和他团队的方案是把旱稻节水抗旱与水稻高产优质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耐旱又高产的“节水抗旱稻”。

    听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异常艰难。一方面,经过了一代代的人工驯化,保留有野生稻“耐渴”基因的水稻种源已经越来越稀少。另一方面,野生旱稻就好比一个完全不被看好的转学生,口感差,产量低

    而罗老师,为了帮助这位最初不被看好的转学生不断突破极限,脱胎换骨,与科研团队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深山老林寻找野生稻的踪迹。

    寻找野生稻种的罗老师

    现今,位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种子方舟”内保存着93个科360个种共23万份种质资源。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这句歌词来描述科研团队的执着并不为过。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种子方舟”

    在罗老师的带领下科教片摄制团队,随着科研人员的足迹,现场拍摄行程7万多公里,南至中缅边境寻找深山旱稻,北至新疆捕捉水稻生产,深入云贵高原拍摄节水抗旱稻的垂直适应性,多次往返于华南和淮河流域。

    结合延时、航拍、CG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科教片不但展现了节水抗旱稻从诞生到成长全过程,更展现了这个品种大幅度降低种植成本、减少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优异表现。最终,多角度的呈现了科教片《另一种选择——节水抗旱稻》。

    这部作品在实现科学知识与成果及时科普的基础上,既保障了科学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又实现了科普作品的原创性。选题和内容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热点,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两方面原创性的紧密结合。

    科教片《另一种选择——节水抗旱稻》聚焦我国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节水抗旱稻,让新型水稻不仅能到碗里来,更能走近大众的科学认知。近年来,在省级电视台和电影联盟播放150次,在科普场馆、学校与乡村专场播放4.6万次,受众达1719.1万人次,在腾讯等网站点击量超过175.6万次。科教片还随着“节水抗旱稻”走出国门,在越南、缅甸、巴基斯坦、老挝和非洲的乌干达、加纳、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碳中和带来中国方案。

    致谢

    罗利军老师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而“节水抗旱稻科教片”也在2020年时荣获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科教片制作期间,每一个推进节点,都离不开科研团队与摄制组的紧密协作,在这里真诚地表示感谢,感谢信任,感谢包容。

    图片来源: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文中未标注图源图片均来自于科教片《另一种选择——节水抗旱稻》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