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从小众到主流 95后运动赛道更多样
    55
    0


    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东京奥运会新增滑板、竞技攀岩和冲浪等运动项目,而霹雳舞也将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拥抱年轻人、关注年轻人的喜好是目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方向之一

      在东京奥运上,滑板女子街式项目日本13岁小将夺冠,获得亚军的巴西选手同样也只有13岁,中国16岁小将曾文蕙排名第六

      年轻、时尚、富有挑战性,95后运动赛道更多了一丝“潮”味,并从初期的“自娱自乐”走向更主流的舞台

      新兴运动带给年轻人的放松与自由,无关输赢,更多指向个体感受;运动不单单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和朋友一起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郭文清 王昱棋 郭梓涵

      “我觉得输赢没那么重要,每一个滑手既是运动员也是一个艺术家。”学习滑板两个月的大二男生沈言谈及今年东京奥运会的滑板项目比赛时说道,每一位选手在赛场上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示自己,“年轻人嘛,就是要去热爱,去追逐,去挑战。”

      滑板、冲浪、攀岩等运动项目,以其所特有的冒险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迎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运动审美;年轻、时尚、富有挑战性,95后运动赛道多了一丝“潮”味,并从初期的“自娱自乐”走向更主流的舞台。

      据央视财经报道,2021年暑期青少年滑板培训,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商户数和用户数均出现大幅度增长,其中2021年上半年滑板培训机构新增千家,滑板培训用户数相比今年1月增长117.66%。

      潮流文化 趣缘群体 个性表达

      新兴运动项目由多项成型运动项目及游戏、生活、工作等场景中的各种动作演变而来,大部分挑战难度大,参与人数少,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与年轻人追逐潮流文化的心理特性极为契合。同时,新兴运动爱好者以运动为纽带,建立起区分于熟人社交的趣缘社交圈层。

      吴咏琳是北京某985高校轮滑社社长,除了轮滑,她平时还喜欢潜水、滑雪、街舞、攀岩等运动,“我是一个喜欢运动并且很乐于追求刺激的人。”对吴咏琳来说,运动并不单单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和朋友一起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这才是(运动带来的)更加新鲜或刺激的事情。”通过轮滑,吴咏琳结识了很多北京其他高校的朋友,他们一起参加集训,处成了“像家人一样的朋友”。

      相对传统竞技运动项目,新兴运动更偏向于自我展现与个性情感的表达。“当你真真切切踩在滑板上面,感觉打开了另一个新世界,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沈言第一次产生学习滑板的冲动,是被一个同学用长板带着回宿舍的路上。他觉得滑板太酷了,不拘一格又率性自如,“摔了就是摔了,爬起来继续滑,这项运动没有上限,年轻人就是要敢于摸爬滚打”。除了炫酷的体验,滑板的小众特性,对沈言这样热爱运动、追求个性与标新立异的年轻大男孩来说也极具魅力。玩转潮酷运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引领潮流张扬青春的行动。

      跟沈言一样,江莱最初接触滑板也是源于她觉得这项运动“很帅”,尤其女生玩滑板,那种酷劲更让她向往。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她拥有了第一块滑板,踩上滑板那一刻,江莱至今记忆犹新,“很喜欢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夏天傍晚五六点的时候,天气凉下来了,太阳也不那么晃眼,带着滑板一个人沿着护城河滑,一边戴着耳机听歌,晚风吹来,感觉倍儿棒!”

      新兴运动带给年轻人的放松与自由,无关输赢,更多指向个体感受。25岁的舒婷是一名街舞老师,跳街舞这些年,她发现自己越来越自信,伴着强烈节奏感的音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舒婷觉得“又美又飒”。不再像之前那样整天为容貌和身材感到焦虑,舒婷越来越喜欢自己,“街舞的动作讲究干净和力量感,最开始学跳舞的时候,很难想象镜子里的是平时安安静静还有点内向的自己,但是现在,我觉得那个自信又飒的女孩子就是我。”

      学滑板这两个月,沈言摔过很多次,胳膊肘、膝盖、脚踝,全身上下有多处受伤。每次学习新动作,对沈言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但靠着一股倔劲,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动作,“年轻人不服输,把动作炫酷地做出来,非常有成就感”。新兴运动项目富有挑战性与观赏性的背后,是运动爱好者不断挑战极限,追求极致,永不妥协的态度。

      大众化,还是商机?

      以滑板、冲浪、攀岩为代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被列为奥运会新增项目,逐渐从小众走向世界级舞台。新兴运动运动爱好者对此却是喜忧参半。

      “越多越多的新兴运动能进入到奥运会,对于长期坚持一直热爱这项活动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慰藉吧”。吴咏琳认为,社会上有些人对新兴运动项目会有误解。滑板、街舞等带有嘻哈风格,属于小众文化圈,很容易被贴上叛逆的标签,而“荣誉就是最好消除误解的办法”。

      今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曾文蕙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虽然没能拿到奖牌,但是沈言却难掩兴奋,“这已经非常厉害了,全世界第六啊,希望中国的滑板能再接再厉”。沈言闲下来就会去看滑板比赛视频。对于滑板登上奥运会舞台,沈言内心是欣喜的,他希望国人能够认可滑板,喜欢滑板,推广滑板,“我希望滑板这项新兴运动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同样是滑板爱好者的江莱对此却并不乐观,她注意到滑板项目进入奥运会后,对滑板圈的影响很大。“首先是很多商家嗅到了商机,赛事也多了起来。滑板能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并接受是好的,但是这个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会比较坎坷”。她的担忧在于滑板文化可能会被破坏,“小众运动趋向大众化,意味着滑板圈和滑板文化要舍弃一部分自己的东西,来迎合大众的口味,同时被资本看到是有利可图的,如果监管不力还是挺让人担心的”。江莱直言她的一帮“志同道合”的滑板朋友,“内心都很喜欢真实纯粹的东西”。

      而体育圈的人对于奥运会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则充满期待,“新兴运动项目被引入奥运会后,公众认知度会有所提升,也能够丰富人们的运动选择,对于项目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北京某高校一位体育教师说道,尽管资本的进入可能会对新兴运动带来一定影响,但他更加看重其良性的一面,“有了更多关注,新兴运动的发展会更加规范,从野蛮生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力所能及支持孩子“摸高”

      不只是滑板、攀岩、冲浪等项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选择更加多元、开放,运动所需花费只是考虑因素中很少的一部分,他们关注最多的是兴趣点,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涉足新兴项目和冷门项目,而更多的家长也愿意支持孩子的兴趣。

      菲菲是一个3岁半男孩的妈妈,结合孩子兴趣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她打算让儿子学习滑板。对比了北京多家滑板俱乐部后,菲菲发现,相比游泳、球类等传统运动项目,滑板的教学费用明显高出一截,“一对一教学一小时要600元,一对二也要450元”。但考虑孩子年龄较小,对于场地、教练资质及安全问题更加在意的菲菲,最终还是选择了这家价格相对较高也更有安全保证的机构。一星期2-3节课,即便是一对二课程,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越是新兴小众的运动项目,费用往往会越高,这是市场规律造成的,北京一位高校体育教师说道:“无论滑板,还是滑冰或者滑雪,如果场地和教练,都像足球篮球教练员那么多,可能费用也会降下来。这些运动项目相对较高的花销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行业或者运动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个必经阶段。”他举例说在国外极限公园很常见,很多滑手在其中随意自如地玩滑板,运动项目的大众普及程度也更高。他同时也表示,小众运动项目某种程度上也跟身份认同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于要入门学习新兴运动项目并长期坚持的孩子来说,背后需要整个家庭的投入与付出。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支撑,还是心理层面的支持,对家长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验。

      曾钢的儿子是个冰球少年,今年12岁,坚持冰球训练已经9年,冰球水平在同龄人中属于佼佼者。起初曾钢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项自己喜欢并长期坚持的运动,并未刻意引导。但小朋友唯独对冰球产生了兴趣,他观摩了一场冰球比赛,赛场上的选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觉得这些打比赛的小朋友很酷,自己也想学”。

      曾钢跟儿子约定,先试着练一段时间,一个月以后如果还想继续,就要做好长期准备,再辛苦也要坚持下来。没想到,一练就是9年。幼儿园阶段没有太多学习压力,小曾保持着一周5次的训练频率,上小学后缩减到4次,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

       这些年来,除了冰球,曾钢从未给儿子报其他任何课外班,但他会跟儿子强调一个原则,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希望在冰球领域有更多建树,实现成为顶尖冰球运动员的梦想,就需要自己去找到平衡点,合理利用时间,做好精力分配,提高效率。

      “我们讨论过很多次,如果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就要用职业运动员的要求要求自己,付出相应的成本,要不然为什么是你呢?”曾钢反问道。这样的谈话,他跟儿子进行过很多次,潜移默化中,孩子越来越适应训练的节奏,也很好地兼顾了冰球训练与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也曾先后收到过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外冰球俱乐部的邀请,无论在校队,还是所在俱乐部,这个12岁的少年都是耀眼的领军人物。

      在曾钢看来,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如果只是将之作为业余爱好打发时间,没什么门槛,但如果奔着准职业的方向,就需要认真刻苦训练,做好时间统筹。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财力与时间的投入。打冰球这些年,曾钢和家人经常带着孩子去国外参加训练,与全世界的同龄孩子比拼。但谈及未来规划,他却很中肯地说道,“我觉得还是要把心态放平和,这其实就是孩子喜欢的一项运动,我们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支持他,让他摸高,除了有一副好身体以外,他的性格在运动中也会变得更完整,这个才是比较重要的。”

      跟曾钢的想法相似,崔蕴芳在女儿的帆船训练过程中,收获比较多的也是运动对孩子意志力、品质培养的促进作用,“她遇到困难,首先会独立思考怎么去克服、解决,最终顺利完成”。

      大约3年前,崔蕴芳在朋友圈中无意看到一个青少年帆船训练营的推广,她觉得还不错,就拿给女儿看,“她当时七八岁,已经学会了游泳,也不怎么怕水,就觉得挺好玩的。去了一次发现自己很喜欢,第二次就主动要求报名”。对于刚入门的业余级帆船选手,可以选择在寒假和暑假参加两次为期一周的营地训练。夏天一般在南戴河,冬天则是三亚和深圳。帆船训练营不允许家长陪同,除了常规训练,日常生活中学员需要自己照顾自己,这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很好的锻炼。

      “教练说海上的距离感是陆地的三倍,再加上帆船训练对技能和专业的要求比较高,每次她都会受很多伤,胳膊、腿上会有很多淤青,一天训练下来确实是非常累”。女儿一度想要退出,每次开营第一天都会哭得稀里哗啦,但每次结营,她又会非常兴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训练状态也越来越好,对帆船的态度又开始积极主动起来。

      崔蕴芳总结说,帆船运动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挑战性非常强,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考试,学员要面对动作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一旦跨过这道坎儿,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强大的内心和必胜的决心,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帮助。她还注意到,每次从营地回来,女儿的社交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每期营地大概有100多个学员,她会受同伴的影响,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崔蕴芳发现女儿的思维方式更加成熟,也学会了独立思考。

      崔蕴芳大体估算了一下,女儿每年在帆船训练上的花销,算上机票和营地费用,大约在2万元出头。相比于训练结果和女儿的成长,崔蕴芳觉得花销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非奢侈得高不可攀。对于女儿接下来是否要参加比赛,走专业的路子,她表示目前还无法下结论,“这完全取决于她自己,她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去支持她。”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