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家庭牧场”撑起的新生活
    11
    0
    乡村消息等来了好政策——乡党委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修建“家庭牧场”。 

      巴藏沟乡因地制宜、精心谋划,依托堂寺尔村村民住在阿伊赛迈山脚下,有发展小规模养殖的基础,大力倡导和实施“家庭牧场”项目,扩大村里养殖规模,实现增收致富。 

      赵才让旦智精神为之一振,细细谋划,用5万元专项资金在自家门口修建了羊棚,买了40多只羊,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为了让养殖更省心、更专业,赵才让旦智还买了饲料加工设备,玉米、小麦、油渣、青稞、燕麦等作物加工成的饲料营养成分高,羊肉质更鲜美,上门收购的人也会更多。 

      从40只发展到如今的120只,“养羊”已经成了赵才让旦智的“专业技能”,家庭收入也逐年递增,去年年收入达4万多元,他不敢相信,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居然有了“致富的事业”。 

      靠着“家庭牧场”,赵才让旦智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如今,女儿在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当护士,儿子过些日子要去当兵,他家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赵才让旦智家生活的改善只是堂寺尔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堂寺尔村家家户户修建了“家庭牧场”,实现了“家庭牧场”全覆盖,规模较大一些养殖达160只,这样的家庭村里有22户,目前全村藏羊存栏3000余只。养殖规模扩大后,村上的藏羊销路都不愁了,每年都有专人进村收购。 

      归功于实施“家庭牧场”的好政策,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李旦正索南家今年养了70多只母羊,这几天正欣喜地盼望着母羊产仔。巧得很,记者在羊圈里正拍照时,一只母羊产下了一只可爱的小羊羔。 

      以前只是“靠天吃饭”,而今靠“家庭牧场”增收致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了。 

      李旦正索南说,靠天吃饭,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因素是“不识字”惹的祸。因此,村民们意识到抓教育的重要性,便从娃娃抓起,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庭都在平安区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用李旦正索南的话说,堂寺尔村村民见多识广了,“追求”也高了,乡里的学校都看不上了。 

      “如今,我们村有72户村民,其中有48户都在平安区租或买了房,都是为了孩子在城里上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一个村民说。 

      赵才让旦智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平安区上的初中,他说:“有知识,就有希望,就能奔小康,更重要的是,能摆脱大山,改变人生。” 

      欣喜的变化,不只这些。近年来,堂寺尔村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建设了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篮球场、射箭场、人畜饮水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项目,全村水、电、路、网得到全面改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村内各家各户亲如一家,而且与其它村一起在阿依赛迈山下演绎“民族团结+”的精彩故事。 

      如今的堂寺尔村,村内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排列整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是干净的庭院、明亮的客厅,宽敞的羊圈。 

      依托政策扶持,赵才让旦智家修建了7间房,他站在自家漂亮宽敞的房屋前,显得神采奕奕,他说:“日子越来越好了,依靠党的二十大的春风,感恩党的好政策,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