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34
    0

      时光如驹,又到6月。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他进农家、访民生,与村民唠家常、问冷暖,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收入情况,勉励乡亲们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句问候,暖人心窝;一声嘱托,激励奋进。3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弘德村1300多户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平安、富足、喜乐的幸福画卷。

      同样的画卷,铺满宁夏山川。在六盘山下、黄河岸边、麦苗青青的沃野里、机器隆隆的厂房内,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

      幸福不是“等靠要”,幸福要靠双手来创造。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了解当地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帮助农民脱贫的情况,他肯定了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希望大家克服困难,实现致富梦想。

      如今,彭堡镇的“追梦人”用殷实的生活对总书记的牵挂作出了回应,原州区把“冷凉菜”做成了“热产业”,捧回了“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的金字招牌,用高品质赢得了国内高端蔬菜市场的好口碑。

      又是6月,同村不同景。

      近日,记者探访总书记牵挂着的那片土地那些人,从他们热气腾腾的日子中,从看似无奇的小事里,解锁宁夏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四轮”和“两轮”

      在弘德村宽展的村道上,两轮电动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清晨时,树荫下,载着孩子的电动自行车从一座座整齐的小院里推出来,一辆挨着一辆,汇成两股车流,奔向村小学和幼儿园。在学校门口放下孩子,这些电动车又迅速分散,朝着不同的厂区驶去——十几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后,电动车的主人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开启忙碌的一天。

      为什么电动车这么普遍?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解开“谜团”:“很多人习惯将小轿车保有量作为衡量农村是否富裕的‘硬指标’,可在弘德村,这项指标不能客观反映村民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弘德村七成以上的农户家购买了汽车。近几年,8家农业企业入驻弘德村,加之渐成规模的工业园区、帮扶车间,村民出了‘家门’进‘厂门’,省去了路上奔波。幼儿园、小学就建在家门口,村道修得宽又平,道路两旁树成荫,骑电动车比汽车更方便快捷。”

      “四轮”顾了面子,“两轮”为了“里子”,只有兼顾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对生活的充分自信,才能既“充实里子”又“不失面子”。

      39岁的郑环环是宁夏弘鑫达塑料工业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单位离家骑车5分钟,月薪3500元,“10年前,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一天。”

      2012年,郑环环全家从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迁至弘德村时,爱人外出务工,她还和在老家一个样,侍奉公婆、照顾儿女,整日围着锅台转。“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企业选址弘德村,身边相熟的姐妹中陆续有人进企业当工人,上班顾家两不误,每月还能领工资,在家说话更有分量,腰板儿都挺直了。”郑环环征得家人同意,人生第一次上了班,“感觉就是不一样。虽然最初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可那是自己挣来的,不用再为买油盐酱醋手心向上问家人要钱,这是从未有过的踏实”。

      从普通女工到生产主管,郑环环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收入几连跳,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蜕变。“爱人在外务工,我俩工资合起来,年收入十几万元,家里有房有车,有‘四轮’也有‘两轮’。”郑环环说,虽然穷日子早就翻了篇,可这几年人的心里还是会有细微变化,“之前攒点钱,赶紧添置汽车、拾掇房屋,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的日子过好了;现在手里有钱,就想着多学点技术充实自己,把日子过得更有底气”。

      “冷门”和“热搜”

      6月4日早晨,原州区细雨绵绵,气温低至14摄氏度。彭堡镇姚磨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科技大棚外,一辆双桥货车等候多时,几名工人忙着装车,一筐筐鲜脆欲滴的娃娃菜即将告别“故里”,3个小时后,它们将被整齐地码放在西安的市场,有别于市场里来自其他地区的蔬菜,“固原冷凉蔬菜”的品牌效应让它们赢在起跑线上,价格自然“高人一等”。

      彭堡镇党委副书记桑瑞云为品牌代言:“固原地区温度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造就了蔬菜质地脆嫩、纤维少、口感好、品质高、耐储藏的优点。每年夏季,全国多数蔬菜主产区气候炎热,菜品质量普遍不佳,此时正是固原冷凉蔬菜集中上市的好时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打好时间差,冷凉蔬菜在全国高端蔬菜市场上独领风骚。”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果菜销量最大的批发市场,对入场蔬果质量要求严苛,固原冷凉蔬菜不仅被邀请入市,还有专门的销售专区。

      谁能想到,这个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精品蔬菜“热搜榜”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曾在它的“出生地”一度受冷。

      吴磨村与姚磨村相邻而居,两村同根同源,村民们都曾熬过黄土里刨食的苦,也都因发展冷凉蔬菜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好日子。“10年前,村里只有零零星星几百亩芹菜,乡亲们甩不掉旧观念,觉得只有种粮食心里才踏实。”吴磨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回忆,奇怪的是,当时总有外地客商开着货车来拉菜,地里的芹菜还留不够自家吃的。

      “咱们的芹菜为啥供不应求?”王升决定走出去寻找答案。不看不知道,原来,在西安、广州、成都等市场,来自六盘山脚下的芹菜美誉不断、一“菜”难求,价格普遍高出同类产品。王升回乡,试着增加种植品类,才发现这块“聚宝盆”里几乎啥菜都能种、种啥都“美气”。“不能再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王升决定成立合作社,鼓励村民种植蔬菜,从地里掘“金”。

      吴磨村的“种菜计划”与原州区产业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各村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高品质的冷凉蔬菜在市场上赢得了好口碑,也为当地村民蹚出了致富路。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姚磨村,肯定了我们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的路子,并为我们未来做大做强指明了方向。”桑瑞云说,此后,当地干部群众信心更强、干劲更足,村民收入更丰、腰包更鼓。

      “年收入二三十万是‘毛毛雨’,超过百万才刚起步。”王升说,这“盘”菜,让村民看到了前景,也看到了“钱景”。

      “劲头”和“奔头”

      2020年6月,刘志涛大学毕业,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乡发展。“我跟父母说了想法,他们非常支持。妈妈说,现在的红寺堡和过去大不一样,年轻人回来,发展的空间很大。”时间一晃,刘志涛在红寺堡飞地牧场工作已满3年,月收入超过5000元。“同学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很羡慕。”刘志涛说,“很多同学给我打电话,让我讲讲现在农村的真实情况,我说你来亲眼看看吧,广阔天地,任你翱翔。”

      “刘志涛的选择不是个例。”任军说,近几年红寺堡区教育发展很快,仅弘德村每年就有二三十个孩子考上大学。这2年,村子周边企业聚集,工作机会多、发展前景好,过去从村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如今陆续“飞”回,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初步统计,回乡发展的大学生已有六七人。”

      远在西吉的王升也有同感,吴磨村常住人口这2年持续增长,“过去靠天吃饭,很多人觉得生活无望,纷纷外出打工。如今村里产业旺、村民挣钱忙,出去的人又都回来了。”

      风景优美、前景广阔,美丽乡村不仅引才回流,还吸引来城里的姑娘嫁入农家。

      马秀花大学毕业,娘家在新疆伊犁。出嫁前,她是街坊邻里夸赞的“俏姑娘”,嫁到宁夏的弘德村,她是家里家外一把手的“巧媳妇”。“我从新疆嫁到弘德村,父母没收一分钱彩礼,还塞给我们几万元,让我们把小家的基础打牢靠。”马秀花说。

      移民村里、六盘山下,所访之处皆笑颜。农民日子有奔头、生活有劲头,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藏在他们朴实的话语里、会心的笑容里、奋斗不止的汗水里。


    2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