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如何写好过渡期下半篇文章?——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的调研启示
    30
    0

      2021年初,中央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至如今,5年过渡期过半。如果说过渡期上半篇文章的总纲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那么,写好下半篇文章要抓住的主题无疑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即以发展办法缩小县际发展差距,以增收措施缩小群众收入差距。

      以县计,脱贫县和重点帮扶县数量,云南为最;脱贫人口规模,也是云南最多,全国十有其一。云南省内,有着81.99万脱贫群众、1203个脱贫村的曲靖,是守牢防返贫底线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过渡期上半程,曲靖自我加压划高守牢监测底线,把产业和就业政策资金用在刀刃上,辩证看待、盘活用好乡村资源,从脱贫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些做法对写好过渡期下半篇文章具有启示性价值。

      启示一:逐年提高监测底线,确保消除人均纯收入线下户

      精准有效的监测是守牢防返贫底线的基础性工作。脱贫任务刚完成后,清醒认识到“虽已全面小康,但仍易致返贫”的云南,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摆上突出位置。其中,在确定监测范围时,云南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准划线,同时每年初综合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农村低保标准调整等因素,动态划定底线,且明确要求市州监测底线不得低于省定线。2021年,云南省级以家庭人均纯收入6000元为底线进行监测,2022年提升到7000元,今年继续提高至8050元。

      记者来到曲靖市会泽县钟屏街道调研,这是一个为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新设立的基层组织。该街道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8724户36815人,三类监测对象951户3755人。2022年,钟屏街道在绝对消除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户的基础上,又对1万元以下的1587户脱贫户逐户“一对一”包保:有外出务工意向的,街道组织劳务输出;有自主创业打算的,支持领办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劳动技能不足的,通过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尽可能消除人均收入万元以下户。

      逐年调整,是为“动态”;倍数划线,旨在“兜牢”。自我加压式的监测机制,是守牢防返贫底线的保障,也是发展和增收导向的体现。可以想见,若逐年照此落实监测帮扶机制,过渡期后,云南脱贫群众的收入将大幅超过返贫线。2022年底,云南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1万元以下户数由纳入监测范围的70万户降至17.2万户。

      启示二:衔接资金更多用于发展产业,主要增强产业韧性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今年更是明确该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衔接资金更多用于发展产业,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其关键不在一味“上新”产业、简单扩大规模,而是让那些在脱贫攻坚时期发展的产业更有韧性、更具竞争力。

      今年,云南要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要保证60%以上用于支持脱贫地区发展联农带农富农特色产业。在具体项目的把握上,一看与区县主导产业布局是否一致,重点支持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且市场前景好、带农能力强的种养业,二看项目资金是否用于产业延链强链,着力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让产业更经得起市场大风大浪。

      居云南大小坝子面积之首的陆良坝子,放眼望去是一片蔬菜大棚的海洋。位于大莫古镇戛古村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一年可生产12-14茬水培蔬菜,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陆良生态环境好,蔬菜品质高,在粤港澳大湾区十分俏销,但过去常因天气原因而染上霜霉病。利用曲靖市衔接专项资金250万元,该公司又自筹500多万元,对大棚通风、保温、遮光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让产品品质更加可控,产业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

      补上生产设施短板后,这两年,陆良又将支持重点转向产地冷藏和精深加工。高原平坝水乡陆良县三岔河镇清河社区种了1300多亩莲藕、茨菇等优质水生蔬菜。“这菜哪儿都好,就是放不住,以前不管行情好不好,收了就得卖!”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欣一直盼着就地建一座冷库。

      今年4月,利用陆良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90万元和村集体的210万元,清河社区建起了总计1000平方米的冷库和加工厂房,村民们彻底卸下了“大干一场水生蔬菜产业”的顾虑包袱。

      启示三:收入缩差关键在于稳定务工,重在抓好就业帮扶

      收入——这是衡量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衔接期下半程,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仍面临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如何抓好就业帮扶,让脱贫群众稳定务工。去年,作为云南劳务输出大市的曲靖,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近230万人,劳务收入超过700亿元。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影响,曲靖一些县区的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受阻,稳住收入压力极大。

      务工人员最关心在家谁是他们的“主心骨”,在外谁是他们的“娘家人”。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是给他们吃的“定心丸”:曲靖在云南全省率先开展“百日行动”,对期间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实行“免交通费,在返岗途中每人每天发放60元的生活补助”的“一免一补”政策,并包车、包专列、包机“点对点”“一站式”输出,让脱贫群众“出门就上车,下车就进厂”。记者在曲靖(麒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了解到,入园的17家劳务派遣企业也在市、区两级政府协调下,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劳务需求旺盛地企业对接,尤其是用好滇沪、滇粤劳务合作政策,尽最大可能稳住就业岗位。

      “能干够3个月基本就稳住脚跟了!”曲靖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代立东介绍,市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对在外就业满3个月的务工人员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励,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就业帮扶工作完成好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工作经费补助,用足衔接政策和资金稳住脱贫人口务工。

      启示四: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应树立大资源观

      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应找准自身优势,尤其需要树立大资源观,在盘清盘活乡村资源的基础上,分层分类加以开发利用——认清什么是资源,搞清资源有多少,盘清资源归谁所有,继而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产业开发,更快地缩小脱贫地区发展差距。

      除土地、民居、物产等有形资产外,脱贫地区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甚至原汁原味的群众生活样貌都可以辩证地转化为优势资源。罗平县大水井乡棠梨凹村有两间相邻的民宿,一间具有苗族风情的石头屋售价1080元/晚,另一间新建的民居售价680元/晚,两个房间内部软硬件完全一样,但价格贵出400元的石头屋却更受欢迎、也更多被早早预订,充分说明了“原生态原生境”这一独特资源的产业价值。

      依托资源优势,植入优势产业,一定程度上是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惊险一跳”。产业不会从天而降,但也不宜靠政府包打天下式地“整体打造”,而应在不断盘活资源中让产业生长出来并逐渐兴旺。当下,一些地方不少所谓“一体化规划开发”的村落产业虚置,资源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甚至部分被破坏。

      在罗平县“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里,山下油菜花海主推“花间游”,山上的云上村叫响“云上住”,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维谷村发展“药村养”……花、云、药是资源,游、住、养为产业,几个村子各具特色,几个产业串点成链,农文旅发展得红红火火。尤其值得借鉴的是,“云上花乡”不是简单地被规划出来的,而是从一个资源优势点出发,沿着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路径,边建设边运营,市场空间扩大后,产业再改造再提升。这个过程中,政府重引导、轻介入,重在“高人指路”,不多“指手画脚”,重点干好基础设施建设等重投资、打地基的事,用好产业主体的市场敏锐性,让他们来经营,用好脱贫群众的增收动力源,让他们多受益。

      启示五:尊重脱贫群众主体地位,勿代替农民建设村庄

      脱贫群众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决策主体、建设主体,更是利益主体。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赢得其发自肺腑的认同,完全调动其积极性。衔接过渡期里,一些地方政府迫切希望脱贫村面貌焕新,而没有真切地考虑脱贫群众所思所想,结果“政府所做的”与“农民想要的”不相吻合,有的浪费了资金资源,还有的甚至降低了群众生活幸福感。

      曲靖古村落较多,发展乡村旅游有很好的禀赋。在推进过程中,曲靖深刻意识到村落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更基础性地,首先是脱贫群众的生活栖居地。在出台条例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乡村旅游的民生属性,对脱贫群众的生活空间最大程度地“轻介入”,对村落建筑和民居坚持微改善、精提升,对群众房前屋后的“巴掌田”“鸡窝地”尽可能地保留而不是一味规模化。在“历史文化名村”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加固升级版的民居被微改造为民宿,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风貌如昨、不改其用,流传200余年的“圣谕宣讲”内容已新,但仍保留着往昔式样……

      事实证明,在尊重群众意愿上发展起的产业更有生命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曲靖的古村落里感受乡村烟火气息,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主动参与到产业中来:凭借着他们的劳动、技能、资产,以及寓于他们生产生活中的文化,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日子。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