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因地制宜繁荣乡村文化
    35
    0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促进“村BA”、村超、春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等。

      乡村文化事关乡村振兴的集体价值取向,能够孕育乡村人才,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文化支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但受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冲击,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小家庭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核心基础,熟人社会网络的黏合力和影响力减弱,特别是在城郊的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断裂,乡村文化根基变薄。而由于多数乡村产业发展薄弱,教育、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县、市集中,导致乡村常住人口流失,常住人口年龄多在50岁以上,乡镇甚至也出现了空心化趋势,组织和参加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流失、人才短缺。另外,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现有的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少、开展频次低,特别是在北方乡村。“高大上”的乡村文化活动仅适合少数村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试点建设和人才培养卓有成效,乡村文化进课堂、进社区活动也越办越多,但距离满足大多数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上述现存问题,进一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相关要求,地方和各级治理主体,以及众多社会力量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因地制宜探索繁荣乡村文化的实现路径。

      分类普及推广乡村文化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不仅要把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课程推广到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中,还应把农耕文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优秀的传统乡风民俗和现代乡村文化课程纳入城乡义务教育、非农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让青少年了解和学习乡村文化知识,赓续文脉;在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领域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则应系统化设置、推进乡村文化教育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促进乡村文化知识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为农业农村培养懂农业、爱农村、职业素养更全面的专业人才。

      综合开发乡村特色文旅业。全面、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民俗文化,结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开发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力点,形成经济发展驱动乡村文化发展的良性局面,能够增强乡村文化的经济功能,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同时,为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和经济支撑,利于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可持续。

      提高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利用好各种媒体、各类传媒工具、各种传播方式,尤其是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多、覆盖面广、流行性强的短视频、直播、微电影等,结合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旅游兴起的时代潮流,广泛开展农业科普,展示乡风民俗、农民艺术、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记录乡村历史、风貌、民间故事,宣传优秀人物、家风和特色品牌等工作,推动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播,树立健康、向上的农业、农村、农民形象,提高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度和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搭建接地气、有活力的乡村文化活动平台。除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举办大型民俗活动,创新和丰富乡村日常文化活动载体、内容、形式,既能聚人气,又能常聚气,值得探索。聚焦乡村常住居民营养健康、养老健身、日常消费、休闲娱乐、情感交流等需求,利用好集市、广场、戏台、祠堂、凉亭、村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乡村居民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有能力参与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让村民做主角,通过经常性的参与活动,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而如何使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乡村并具有可持续性的同时,又不会加大城市文明、工商业文明对乡村优秀文化的冲击,反而生长出更茁壮、健康、优质、丰富的乡村文化,还有待于边实践、边思考、边验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