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多姿多彩 气象万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洛阳实践
    30
    0

      张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显萍

      走进河南省洛阳市的乡村,满眼皆是新景: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更加紧密,村民就地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

      新征程上,洛阳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富民为导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聚焦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突出“三清两建”(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村民自治组织)、人才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同时突出抓好“4+2”阶段性重点工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里中心建设和“五星”支部创建、农村金融服务保障。河洛乡村发展多姿多彩、气象万千,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连年攀升,父老乡亲们的幸福镌刻在心里、洋溢在脸上。

      特色产业全域绽放

      衡量乡村振兴的成色,说到底,要看群众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

      2023年,洛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4元,同比增长7.8%,跑赢了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更跑出了多年来的最大“加速度”。

      增收的动能,来自特色农业的提质增效。在伊川县,乡村振兴示范区流转大片土地、对接龙头企业,大农业格局呼之欲出;在新安县,“麦椒芝麻豆”轮作套种,一块地保障了“粮袋子”“菜篮子”“油瓶子”,亩均效益突破万元;在嵩县,“中原药谷”建设风生水起;在栾川县,蕙兰迎春绽放,天南海北的商客闻香而来,品文化、做交易,形成北方最具影响力的蕙兰产业基地;金融机构推出了“活体贷”,全市6个养牛大县兴牛业、发牛财,扩群增量,劲头十足。

      截至2023年底,全市绿色杂粮、中药材、优质林果、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110万亩、116.2万亩、168.9万亩和3亿棒,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9.6万头、158.1万只。

      增收的动能,来自农民培训的赋能助力。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聚焦提升群众工资性收入,各地强化与用工企业、劳务机构等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宜阳红家政”“汝阳月嫂”“嵩县焊工”等劳务品牌走向全国。2023年,全市完成技能培训32.67万人次。

      增收的动能,来自农村金融的源头活水。聚焦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题,全市把农村金融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性举措,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出“惠农e贷”特色金融产品,全域涉农贷款余额达2287亿元。

      在采访中,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对记者说:“礼河村过去是省定贫困村,近几年来,樱桃产业的收入连年突破2000万元,户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50万元。收入增加了,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实践证明,农民要想富,发展产业是出路。”

      以特色农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金融赋能破解资金难题……乡村产业正加快实现全链条升级,农民增收的渠道正越来越宽。

      乡村建设蝶变升级

      把农村建成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让乡亲们看得见美丽,感受得到宜居,体会得到幸福,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位于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沃地农场内热闹非凡,农场主理人用自来水清洗鲜甜的草莓,用以款待客人。

      以农场为坐标,溯游而上,七姑沟河的泉水在山腰上汇聚成龙潭水库,依库而建的现代化水厂滋养着整个小镇;顺流而下,污水管网沿着河谷串联乡村,蜿蜒接入镇区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这一切,都在栾川供排水一体化智控中心完成在线管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这既关乎乡村面貌的“面子”,又关乎村民生活品质的“里子”。

      2021年起,洛阳市从最难啃的供排水一体化入手,强化“有解”思维,创新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理念,全域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从根上破解农村供水和污水治理难题。

      三分建,七分管。在全面完成供排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运营服务上来,建立完善惠民、可持续的收费机制,实现县域投资收益整体平衡和常态长效运营。

      孟津区水务集团经理王成钢介绍,孟津区已累计建成了区镇村三级集中供水厂14座、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站166座、大三格化粪池220个,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区供排水一体化全覆盖,让全区城乡55万群众喝上了同源同质同网的放心水。

      以供排水一体化为突破口,洛阳同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让农村不断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洛阳坚持分级分类、连片推进、全域提升的原则,梯次推进“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创建,一个个乡村运营新亮点应运而生。

      偃师区鹿峰村通过对乡村旧宅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引入“山水隐庐·塬上有家”民宿,植入研学、滑雪、“村BA”等业态,迅速火爆“出圈”。

      栾川县老君山高端民宿,以舒适的空间尺度、高品质的旅居体验,让游客寄情山水、畅享自然,在民宿行业叫响了“东有莫干山、西有老君山”的口碑。

      截至2023年底,全市49.7%的行政村供排水一体化设施实现实质运营,74%的村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建成乡村精品民宿集群7个,创建“达标村”2400个、“示范村”500个、“精品村”100个。

      基层治理造福群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要把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落到实处,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洛阳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群众、“镇选村培”发展农村党员、村干部工资增长等制度机制,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大抓基层、争星晋级的氛围愈加浓厚。坚持常态化推进“三清两建”,不但盘活了资产,更搭建起党群、干群“连心桥”,乡村振兴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如果说,争星晋级建强了组织,“三清两建”聚齐了人心,那么,遍地开花的乡里中心,则是直接让农民就地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乡里中心是洛阳以乡村居民和返乡、入乡人员为服务对象,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创新打造集政务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便民商务、产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圈。

      在宜阳县香鹿山镇香泉村,“三清两建”收回的旧厂房和原来的村委会小楼,被统一改造成乡里中心。乡里中心没有围墙、不设柜台,群众办事与干部面对面,拉近了关系,消除了距离。养老托幼、日间照料、便民超市等功能集中布局,让乡亲们享受公共服务更加便利。

      “乡里中心是群众愿来想来常来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通过做优服务来凝聚群众,切中了农村治理的‘脉’。有了乡里中心,干部群众见面多了,交流多了,矛盾就少了,民心更齐了!”香鹿山镇党委书记王国杰说。

      去年以来,洛阳市创建农村“五星”支部66个、“四星”支部372个,“三星”以上支部占比54.3%;累计清收集体资金资产42.1亿元,建成村经济组织1.1万个;按照“需求导向、市场运营、群众参与、数字赋能”的要求,全市已建成2003个乡里中心。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