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乡村头条

    石柱县实现耕地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

    乡村头条

    2024-04-08 16:02:57

    45 0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重庆市渝东南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耕地资源禀赋较差,零碎的“巴掌地”“碗碗土”普遍存在,大于15度的坡耕地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6%,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难题亟待解决。2021年以来,石柱县推进土地整治模式迭代升级,通过“全域连片整治、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路径,打造千亩级农业基地”,在走实全域提质整治之路上,实现了耕地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

    南宾街道红星社区荒山变为“花园田”

      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强化规划引领,引导“山上”换“山下”。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合理确定公共设施、建设占用等用途管制范围,科学优化农业空间布局,逐步腾退平坝、丘陵地区耕地,有序引导林果上山上坡,用“山上园地林地”换“山下耕地良田”。

      优化项目设计,深挖耕地后备资源。合理规划布局乡镇至少2万亩耕地,每个单元治理后不得低于200亩,全面实施田块归并、非耕地开发、流出耕地恢复、旱改水等。

      谋划指标效益,实现“资源”变“资金”。统筹谋划新增耕地、水田、恢复耕地、产能等多项指标,单个乡镇投入2000余万元,指标收益保底3500万元,利用“资源”变“资金”,保证项目良性循环,更落实后期管护经费。

    桥头镇土地综合整治满目春色

      开展全域整治,实现耕地价值提升

      改变“单打独斗”整治单元,形成链条式规模种植。坚持把乡镇全域作为整治范畴,破解群众因项目红线限制无法纳入整治、整治单元不连片、大量点状式开发地块和恢复地块难以规模化利用“三大难题”。

      破解耕地权属,形成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实施全域土地提质整治的关键在于重新调配耕地权属,实现全域范围整治,在整治前先将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登记造册,整治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同增同减、再次分配到户,破解相邻耕地权属分散、承包地块零碎散小等瓶颈。

      集中连片整治,形成配套完善规模田。实施“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等工程,采取水田整治、田块归并、等整治措施将“巴掌地”“碗碗土”等零碎地块整治成200亩以上的规模化单元。

    王家乡光华村撂荒地嬗变“瓜果之乡”

      挖掘特色资源,统筹发展与保护

      推动农业调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务工”模式,形成烤烟、蔬菜、甜糯玉米千亩级农业基地,通过200-400元/亩的流转费、100元/天的务工收益等,群众每年增收6000余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0万元以上、乡镇农业年利润约260万元。

      助推产业提质,“耕保+发展”双赢。推广种植烤烟、甜糯玉米、有机水稻等高价值农作物,助推产业提质,每亩收益由1200余元提升至2000余元。整治后仍未种植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兜底管理,有效防止整治后耕地撂荒、反复整治等问题,实现保发展和保耕地“双赢”。

      依托特色资源,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梯田风光、自然风貌等特色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洗新乡千年白果树耕保宣传阵地、冷水镇天河村农耕文化园等10余处农旅融合发展板块。联动黄水镇、石家乡、悦崃镇、枫木镇,打造“山下粮油成方,山腰林果飘香,山上避暑康养”新局面。

    黎场乡土地整治建起万亩油菜基地

      “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唐世龙表示,该县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探索耕地保护创新举措、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山地全域土地提质整治成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不断夯实山区库区强村富民的长远根基,奋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敖军 徐亚娜 谭华祥 文/图)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