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地方资讯

    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成,区划成果应用效益持续发挥

    地方资讯

    2024-05-09 20:36:12

    57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实习生林润 北京报道 5月8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有关情况。

    日前,应急管理部官网发布《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包括普查总体情况、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规划、历史灾害普查、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等11号内容。

    郑国光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国有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参与,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

    郑国光表示,这次普查全面完成了国家级、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市级、2846个县级的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涵盖分灾种危险性评估成果、灾害风险评估成果、风险区划成果、防治区划和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编制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仅国家级成果数量就有150余套。本次普查还制修订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主要江河防洪区防治区划、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干旱灾害防治区划、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

    全面评估六大类灾害风险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

    水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人尚全民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这次普查首先摸清了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调查了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水闸、31.5万公里5级以上堤防以及98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及隐患,完成全国干旱灾害致灾情况调查;其次,首次完成了全国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第三,这次普查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并将9大类14项成果数据全部入库共享。

    在气象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调查中,此次普查也取得了丰厚成果。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表示,此次普查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了32类致灾因子数据,并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了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长樊华则透露,此次普查中林草行业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完成全国范围内的林下可燃物载量本底调查,摸排了野外火源风险点、减灾能力底数,并初步形成了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区划。

    郑国光表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创造了多个第一次,如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数据、枯落物等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等,在本次普查中第一次得到全面调查。同时,本次普查还第一次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并第一次开展了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普查,也在探索推进致灾部门的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区划等多个方面开了先河。

    开展普查成果融合应用

    坚持“边评估、边应用”,持续发挥区划成果的应用效益是本次普查的特点之一。发布会上,郑国光表示,这次普查工作的评估与区划成果被纳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长三角地区等灾害风险专项评估中,技术专家等提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极端灾害应对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推进成果应用,例如,气象部门拓展了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服务极端气象灾害应对;自然资源部门将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评估区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水利部门、林草部门等都加强了评估区划成果应用。

    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尚全民表示,在水旱灾害普查成果应用方面,水利部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在水旱灾害防御、防洪规划修编、水利工程建设、河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如在2023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防御中,基于特大暴雨预报信息和普查成果,有关部门提前分析预测了可能的洪灾量级,识别防洪工程风险隐患并做出相应部署,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现了总体效果最优。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表示,在应急管理领域,目前普查成果应用在服务风险源头防控、灾害精准防治、应急能力提升等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区划图等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上海、湖北、四川、新疆等地均已组织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同时,全国68个市县开展试点,把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应急指挥平台,在支撑基层综合监测预警与会商研判、服务重大活动安保、服务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形成了10余套典型案例。

    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也是这次普查的重要任务。吕红频透露,目前这项任务已基本完成,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囊括了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数据库数据资源丰富,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服务多元用户。

    “此外,本次普查的时间基线是2020年12月31日,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灾害风险也随着变化,开展常态化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势在必行。”郑国光说。他表示,目前整个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未来还将对这次普查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提出完善建议,为构建常态化普查评估制度、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打好基础。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1

    • 文章

      7

    • UID

      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