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媒体播报

    四川青川县教师马榆淋:各族学生是一家 校园文化从小抓

    媒体播报

    2023-10-10 13:28:49

    37 0

    四川青川县教师马榆淋:各族学生是一家 校园文化从小抓

         在四川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有一位名叫马榆淋的回族老师,她用自身的行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马榆淋老师所在的学校,地处青川县关庄镇,是一个回汉羌各族群众融合相居的地方。作为各族学生的老师,马榆淋不仅教授他们知识,更是教导他们如何团结一心,共同进步。

    四川青川县教师马榆淋:各族学生是一家 校园文化从小抓

         从事“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7年来,马榆淋老师就像大漠中的一粒沙子,投入到教坛,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无愧于“老师”这一称号,更无愧于党的教诲。

         三代回汉结姻缘 民族团结一家亲    

         因为习惯,回族、汉族在饮食方面有极大差异,在婚嫁丧娶等一些习俗上也有很大不同。为此,多年以前,回汉少有通婚。但在马榆淋的家,爷孙三代均是回汉联姻。

        “只要两个人相爱了,别管是什么民族,大胆地、幸福地在一起吧!”马榆淋说,她的爷爷娶了汉族奶奶,她的父亲也娶了汉族妈妈。爷爷马继凯曾是一名人民教师,爸爸马海波也上过高中,都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也是他们红光社区回汉通婚的“先行者”,看到父亲和爷爷回汉结合的婚姻相处得那么融洽,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嫁给了一位汉族小伙。

        “我和我的老公张豪是在工作中认识的,我们曾同台主持关庄镇国庆活动。”谈及自己的婚姻,马榆淋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她说,没有什么不能逾越的鸿沟,只要碰到了对的和合适的人,这些障碍都是不存在的。丈夫张豪到了她的娘家,尊重回族生活的习俗;她到了婆家,也入乡随俗。

        “想想以后的幸福生活,我做梦都想笑出声。不管是谈恋爱还是赢得公婆的支持,靠的都是一颗真心。”马榆淋说,现在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她也相信回汉通婚的爱情会越来越多。

         兢兢业业育桃李 民族团结好老师

        “成为一名教师是我的理想,为民族团结贡献教育力量更是我的责任。”2017年,马榆淋从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后,原本有机会在大城市私立学校任教,但她毅然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条件,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回到了青川县红光小学任教。

        “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放学后无所事事地在社区玩耍,于是我便将他们邀请到我家中义务补课,各族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吃饭,我也被他们亲切的称作‘小马姐姐’。”马榆淋说,这是她觉得回乡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她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让学生实现了共融共学,一起健康成长。

         2020年,马榆淋特岗教师任期满后,调入了关庄初级中学校任教。在关庄初级中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她时刻注重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中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学习及讨论活动贯穿到课堂,深入学生心里,让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到了各民族团结,国家才能稳定发展的道理,同时增强了学生顾全大局、爱国爱校的意识。

         寄乐言志创作心 民族团结谱新篇

        “我生长在华夏,五十六族成一家,既饮黄河长江水,也啖牛羊豚鱼鸭……”这是马榆淋和丈夫张豪刚刚创作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曲《千年同心》,听着她宛转悠扬的清唱,操场上各族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又欢快地做起了游戏。

        “汉族丈夫虽是理工科出身,却对音乐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的‘理工男’思维也为我的音乐添加了许多理性思想。”马榆淋说,她与丈夫常一人作曲,一人写词,共同完成了一些音乐创作。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2018年,马榆淋参加了广元市第一届“瞾动广元”音乐节,她所创作的歌曲《追寻》荣获了最佳人气奖;2022年,她以关庄镇龙池山上的“鸽子花”为题材表达对山区孩子的美好希冀,创作歌曲《精灵》,在青川县第39个教师节文艺晚会上献唱;她从四年级开始带班的孩子,今年6月,初中毕业了。她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新创作的歌曲《送你的歌》……这些歌曲饱含了她对家乡的热爱,更注入了她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在关庄初级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马榆淋表示:“只有民族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她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进步,青川县会越来越好,祖国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鄢怀林)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14

    • 文章

      8

    • UID

      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