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有那个钱呀。”
“种苗村里免费提供。”
“给我我也不会种,种了也卖不出去,到时候白忙活一场。我家地都翻好了,地不等人啊,过几天就去买土豆种子。”老杨兴致不高,刘宝这趟碰了一鼻子灰。
村上扶贫干部走访回来,当天就分析情况:土地少、产业弱是王庄村的实际,这导致了群众致富手段少,发展产业的意愿不强。特别是脱贫户,留在村里的都是没技术、劳动力弱的群体,为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就更要切合实际。
“老杨的顾虑很有代表性。群众有三怕,缺资金、缺技术、缺销售渠道。”刘宝说,“村上有181户脱贫户,其中有80多户要么常年在外没法种,要么种植苍术的意愿不强,马上就春播了,咱们必须抓紧,把群众这‘三怕’消除。”
“苍术种植不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管护也不难,只要咱科学管护,保证有收益!”两天后,王庄村邀请了当地农业综合服务站高级农技师,为村民现场讲解苍术种植知识。村民刘英杰也被请来跟大家唠唠:“我3年前种了6分地的苍术,几天前有药材商过来看,当场给了1000元定金,到了冬天人家来收,保底能赚9000多元。虽然生长期长,但每年结下的苍术种子也能卖钱。”
老杨听得心热,“苍术一亩的种苗要2400元,村上申请了直补资金,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我们怎么归置土地,收获了可以直接卖给村合作社,一成给村集体,九成归自己。后顾之忧都没了还怕啥?种!”他当场就签了协议。2天后,种苗就种到了地里。
“苍术种好了,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亩就能赚两三万元。我现在每天都往地里跑,见不得一点杂草。”老杨笑着说。如今,村里的闲置土地也都种上了中药材,犁沟、起垄、锄草都需要人,老杨在村上还能就近打工,一天能拿100元工钱。
快速增收——
“每天都能有五六十元进账”
种下苍术不到一个月,又来了好消息。
去年4月初,王庄村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种香菇,不仅免费提供香菇棚,4.5元一个的菌棒,群众只用出1元。面对上门宣讲政策的刘宝,这回老杨一点儿没犹豫:“你们给我们想得周到,我干!还要干好!”
几天后,香菇棚和菌棒就拉进了院门,入户技术指导小组挨家挨户上门指导。注水、通风、遮阴、保湿……技术人员详细讲解技术要点,手把手地教。老杨支着耳朵仔细听,拿着注水针反复比画。一周后,第一茬香菇就长了出来,“一年能出4茬菇,一茬可以连着采10天,每天都能有五六十元进账。”老杨挺兴奋。
2022年,针对群众经营性收入不足、弱劳动能力输出难、脱贫群体致富手段少等问题,山阳县探索发展以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商贸、小田园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庭院经济项目,让村民户户有事干,家家有产业。
“苍术收益要等到4年后,怎么让脱贫户快速增收,我们一直在想办法。”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杨转丽说,“这次县上出台了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发展一定规模特色产业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给予补贴,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王庄村的脱贫户王治飞多年在外打拼,2016年回村创业,成立了王庄村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发展打通了菌棒生产、香菇种植、香菇销售整条产业链。“之前我们就带动了60多名贫困户入园打工增加收入。但要进一步引导脱贫户自己进行香菇种植增收,却因为脱贫户缺乏启动资金难以推动,这次的好政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王庄村200户农户在房前屋后种起了香菇。村集体以资金入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统一回收产品,利用线下销售、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销路。“我们投入一点钱,只管把香菇种好,其他都不用操心。只要人勤快,风险小得很。”杨长存说。
王庄村的庭院经济让王治飞的合作社去年增加了20万袋香菇供应。“年底我们把种香菇的农户都走访了一遍,六成农户都想扩大规模,其中有10户想把自己的300袋扩展到5000袋以上。今年我们打算增添净化车间、培养库等现代化设备,释放更多产能,小庭院也能有大作为。”王治飞说。
信心满满——
“我的小院,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他啊,是最勤奋的一个。”提起老杨,技术员杨武松挑起大拇哥,“他问得多,学得快,从他那儿收的香菇品质可好了。”
杨武松是王庄村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他每天上山收购村民们的香菇,也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老杨种香菇没几天,就跟他特别熟络。老杨把香菇当宝,每天频繁进出香菇棚,邻居老能听见棚上的油布“哗啦”作响。
“有一天日头大,他给菌棒注水多了,第二天香菇黑了一片,给他心疼坏了。我给他指导后,这种情况就没怎么出现过。”杨武松说。现在老杨还自己总结出经验,他拿出一朵香菇跟记者比画,“你瞧,香菇长到菌盖边沿离伞柄有一个手指尖的距离,最合适,肉厚。”
不只种香菇,去年老杨的房前屋后还养起了几十只大小牲口,“自从老伴儿到城里带孙子,我都是一个人住在村上,一个人闲得发慌,现在天天有事干。”老杨笑呵呵地说。
老杨家墙上贴着脱贫户帮扶联系责任卡,有困难可以直接联系帮扶联系人。老杨朴实,有困难不愿说。去年10月的一次入户,帮扶干部刘文菊从邻居口中得知,他的儿子想在当地学校的食堂承包个档口,却没有启动资金。刘文菊立马把情况反映给村委会,3天后,村上就为他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老杨感慨,“人家把啥都给咱想到做到,自己咋能不加把劲儿呢?”
春节一家人团圆,老杨细细一算,毛收入有1万多元。他把孙子叫到跟前,塞给他一个大红包,一拆,200元!“往年都给5元10元,今年赚了钱,肯定先想着小孙子!”老杨说。
“短短一年,王庄村依靠庭院经济发展中药材1355亩、香菇棚200个、养殖畜禽1650头(只),带动致富效果显著。”杨转丽说。
山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小平介绍:“庭院经济是联农带农的有效手段,让‘方寸地’变成‘增收园’,把‘砂石堆、柴草堆、杂物堆’变成‘小菜园、后花园、微农场’。目前山阳县形成了有经营主体带动、有具体政策扶持、有技术团队服务、有稳定销售渠道、有政策保险兜底的‘五有’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山阳县已有脱贫户3568户12488人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今年香菇还能再种一棚。”这几天,老杨精心“选址”,在一棵大树下给香菇棚安了家。去年自家的老核桃树结的核桃还卖了800多元,他在房前屋后又种下20多棵核桃树,老杨信心满满,“我的小院,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