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美好生活跃然“纸”上
    19
    0

      汽车穿行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的乡村公路上,路边统一的木制特色招牌很是特别。上下两行,一行维吾尔语、一行汉字写着“美观裁缝店”“蓄志日用百货店”等字样,淡棕色的招牌透着古朴和历史感。同行的当地人说,看到这些招牌就离目的地布达村不远了。历史悠久的布达村是新疆和田地区著名古村落,于今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布达村,远远就能听到阵阵锤捣的声音,闻声而去,来到一间名为“桑皮纸世家”的院落,三三两两的匠人正各自忙碌着手中的活,有的剥桑皮、有的锤捣、有的晾晒……布达村以制作桑皮纸技艺闻名,村内遍布桑皮纸匠人。

      时光荏苒,桑皮纸产业的兴衰一直影响着布达村发展的起落。20世纪70年代,桑皮纸曾因手工造纸业衰落经历过低潮,后因当地发展特色文旅产业,这个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又焕发了新生机。

      现在,活跃在国际、国内书画展览舞台上的桑皮纸正给古老的布达村带去新的发展希望,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新途径。

      丝路上“活着的文明”

      桑皮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被誉为“活着的文明”和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新疆桑皮纸古称汉皮纸,源自中原,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后,最早在和田地区生产,后又传到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等地。桑皮纸和丝绸一样,沿古丝绸之路一直传播到中亚和欧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桑树、胡杨因其抗旱、耐贫瘠特质在新疆和田地区被广泛种植,而桑皮纸正是以桑树枝内皮、胡杨碱为原料。1300余年前,布达村村民就开始就地取材制作桑皮纸。现和田地区博物馆还收藏有用桑皮纸书写的唐代于阗文的文书、藏文的唐代文书以及波斯文的文书。可以说,布达村的桑皮纸记录着我国新疆地区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

      2006年,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比拉力·图尔荪巴柯的爷爷托乎提·巴克被认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过去的桑皮纸很常见,老百姓包草药、买卖契约、包扎纸币、制作纸伞,都是用的桑皮纸。因为写在桑皮纸上的字不浸不褪色,也不会被虫蚀,能保存很长时间。”说起桑皮纸,比拉力·图尔荪巴柯满是自豪。从5岁开始,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就看着爷爷制作桑皮纸,耳濡目染之下,今年22岁的他早已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工艺,成为桑皮纸第十三代传承人。

      和父辈不同,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比拉力·图尔荪巴柯除了传承制作手艺,还善于拍摄视频对外推广,他会跑到桑树林里,拍摄匠人如何剥取桑树皮,并逐一展示桑皮纸的复杂制作工序。

      记者跟随比拉力·图尔荪巴柯走进他家族的生产基地,门口“桑皮纸世家”的木制匾额格外明显。院落一个长方形池子里,新鲜采摘的桑树皮经过12个小时浸泡后,两位村民用小刀将泡湿的桑树皮外面的黑皮剥离,留下内层作为原料放入大铁锅里煮,连煮5小时后,白色内皮成了土红色,煮软的桑树皮捞出放在石板上,村民手执两公斤重的木榔头反复敲打成软烂的桑泥饼。

      将桑泥饼放在桶中搅成纸浆,再发酵5小时,就到了比拉力·图尔荪巴柯认为最难掌控的“入模”步骤了。“舀几勺纸浆,倒在长方形的模具里,需要不停搅动使纸浆均匀覆盖在纱网上。”比拉力·图尔荪巴柯介绍,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需经过浸泡、剥削、锅煮、锤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9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十分依赖匠人的经验。

      为保护和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墨玉县对布达村主干道的商户门面和农户家庭墙面进行了改造,建成了以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中心为核心的桑皮纸产业园,配套桑皮纸博物馆、民族乐器工坊、桑皮纸书画室、桑皮纸展销厅等,一条长达两公里的桑皮纸文化一条街向游客传达着新疆的历史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桑皮纸制作、工艺品销售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30多户50多人的桑皮纸传承人群体。

      穿越千年成书画家“新宠”

      此时,距离布达村4000多公里的上海中华艺术宫,由新疆国画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全国名家作品展”正在展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等匠人生产的桑皮纸在画家笔下成为一幅幅精妙作品。

      “展览中有一系列以‘天山’为主题的作品,比起传统国画中对雪山的表现多用留白,在桑皮纸上则用白色颜料勾勒晕染,非常厚实、壮美。”新疆国画院执行院长李志天认为,在桑皮纸上创作中国画有独特韵味,既可充分用水,表现淋漓尽致的墨韵,又可大胆设色,画出五彩缤纷的重彩。

      “手工制成的桑皮纸纤维交错均匀,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比拉力·图尔荪巴柯介绍,桑皮纸在传统书画创作、修复方面是其他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人文、历史价值尤其重要。每年国内多家美术院校的固定订单是其一项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光靠卖桑皮纸,比拉力·图尔荪巴柯一年就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

      桑皮纸曾经是丝绸之路书画史上理想的文房一宝,是造纸业的主角,但也经历过短暂的低潮。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回忆,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做桑皮纸的小作坊,后来随着手工造纸业的没落,用的人少了,许多村民出去打工放弃了这门手艺活,家庭式作坊逐渐消亡。

      经历时间沉淀后,如今桑皮纸摇身一变,又成为书画家新宠,特别是在故宫大修工程特选桑皮纸作为传统古画修复材料之后,这一民间绝艺重为世人关注。在桑皮纸上作画,将新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疆开放、创新、交流、融合的现代文化精神内涵。

      “几年前我来时,村里只有几间平房。这次来,看到村里道路平整宽阔,农家小院美丽别致,桑皮纸一条街游人不断,还有各类美食餐厅和民宿,变化真是太大了。”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亚里昆·哈孜说。

      “我赶上了好时候,现在靠桑皮纸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桑皮纸匠人海如里汗·艾合买提说。桑皮纸和其衍生品的热销,带给造纸匠人可观的收入,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学习这门手艺。一张桑皮纸穿越千年,留住了乡愁,传承了文化,村民的美好生活跃然“纸”上。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