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90后“新农人”的创业带富经
    16
    0

      上午时分,在重庆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彭斌清点完当天要发出的脆李后,连续打了几个哈欠,在一旁帮忙的妻子心疼地对他说道:“你赶快再去睡一会,都熬成什么样了。”

      妻子的话还没说完,彭斌的电话又响了。挂了电话后,彭斌一边朝着果园走去,一边对妻子说:“现在果园做大了,就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了,还有几十号人指着我‘吃饭’呢。”

      在巫山县脆李种植户心中,今年32岁的彭斌是一个“传奇人物”:学计算机出身的他却回到村里种起脆李,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不仅成了为“李”解惑的“土专家”,还无私地把技术、销售渠道共享给其他种植户,带领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本想当码农却成了果农

      “我学了两年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原本计划毕业以后当码农,却没想到最终成为果农。”彭斌告诉记者,2012年,由于母亲生病,他辍学返乡,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和父亲照料四五十株脆李树。

      返乡当果农的第一年,脆李就迎来了大丰收,卖出了好价格。初尝“甜头”的彭斌一家开始利用荒地,大规模栽种脆李树,为了告别“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模式,彭斌到处学习修剪技术。学成归来后,彭斌将脆李树的枝条全部剪掉,只留下一根主杆。

      因为修剪太狠,脆李树连续两年大幅减产。父子俩为此大吵一架,村民们也在背地里议论。“其实,脆李剪枝后,虽然产量降低了,但脆李的个头、品质却大幅提高,亏本是因为营销方式没做好。”彭斌坚信自己没有错。

      2015年,彭斌与别人合伙在重庆垫江县盘了一个果园,开始放开手脚,探索种植、修剪技术。2019年,带着新技术再度返乡的彭斌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果园,并于2020年注册成立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农村综合服务社有限公司。“既然当不了码农,就要在果农这条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彭斌说。

      为“李”解惑的“土专家”

      “脆李剪枝就是要狠下心来,沿着主杆多剪点,这样结出的脆李才又大又圆……”经过多年的种植实践,彭斌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果树种植、剪枝、塑型等技术。

      每年六七月脆李成熟时,正好是雨季,连日阴雨就会导致脆李外皮开裂,影响销售。为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彭斌自创脆李环割法:“脆李裂口是因为雨季根系吸收了过多的水分,环割相当于切断部分运输通道,使多余的水分无法再抵达果实,从而缓解裂口。”

      刚开始,这一系列的技术并不被其他种植户接纳。“我们种了一辈子脆李,你这样瞎折腾,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我们带进沟里。”有人直言不讳。

      2021年,脆李成熟期却遇上暴雨,许多果实还没来得及采摘就裂口烂掉,村民们很心痛。而彭斌的果园因为进行了环割,裂口率大大降低,对销售的影响不大,且一斤精品果的收购价达到20元,普通果子则卖八九元一斤。

      这下,曾经质疑过彭斌的村民,都把他当成“土专家”,主动向他讨经验、学技术。而彭斌也将长久以来总结出的经验、技术倾囊相授。此外,他还将自己打通的销售渠道无偿共享给村民。

      在彭斌看来,只有把脆李的整体品质提上去,才能助推脆李产业的发展,擦亮“巫山脆李”的金字招牌。

      拿起“新农具”绘出“好丰景”

      在柑园村,彭斌除了是第一个“改造”脆李树的人之外,还是第一个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脆李的人。

      过去,村里的脆李主要依靠经销商上门收购,为赚取利润,经销商往往使劲压价。“我作为一名90后的‘新农人’,就应该利用好包括电商平台在内的‘新农具’,让大家摆脱‘谷贱伤农’的困境。”

      第一次利用电商销售脆李是在2014年。“尽管第一次电商销售经历并不成功,却赚到了‘吆喝’。”彭斌表示,后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道路交通逐渐改善,从柑园村寄送的快递最快24小时就能到达全国各地,现在,他一年网销的脆李多达四五万斤。

      在彭斌的带动下,其他种植户也做起了电商。村民请彭斌帮忙销售,他会优先给客户推荐其他果农的脆李。“由于省去中间商赚差价,脆李的销售单价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截,感谢小彭为我们找到了销路。”当地果农提及电商销售都赞不绝口。

      如今,彭斌的果园一共有2000多株脆李树,每年支付村民的劳务费就有20余万元,在他果园务工的村民,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谈及未来规划,彭斌准备将智能化的遮雨棚应用到脆李树上,彻底解决果子开裂的问题,同时,探索发展林下养殖经济,进一步把果园做大做强,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