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产业兴旺“里子实” 和美乡村“面子靓”——贵州省黔西南州运用主题教育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侧记
    75
    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自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实”的要求贯穿全过程,把“干”的精神贯穿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研究政策、谋划举措、部署工作、指导推动,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景美业兴幸福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近日,走进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道路两旁水仙花开正茂,连绵起伏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民居、纵横交错的田园绿道交相辉映,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村子变得一天比一天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好几家都开办民宿了。”

      “是啊,我家的小馆子生意也可以。”

      漫步楼纳村,晌午时分,不少村民吃过午饭后便在绿荫下休憩纳凉,拉着家常,言语间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在黔西南,像楼纳村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推动农旅融合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村子不在少数。

      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黔西南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推进“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下的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碧空如洗,水面澄澈,景色静谧秀美,青山绿水之间,一幢幢布依民居点缀其中。村旁的芒果种植基地,经管护后绿意更盛,数十名村民奔走其间,或砌墙、或搬砖、或和水泥,精品水果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提质增效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

      “建好产业步道和产业路,就可以把青柠檬、芒果、火龙果等基地连接起来,形成蔗香村精品水果产业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赵晨旭将自身专业优势与蔗香村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协助村里制定了“山上发展精品水果、山下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目前全村已发展精品水果种植面积2.7万余亩,带动12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黔西南深入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向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第一书记437人、驻村干部904人助力当地发展。同时,围绕乡村振兴阶段重点内容,大力实施“3+1”保障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州有序推进7个省级、32个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完工率达100%。

      以学促干兴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黔西南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学促干,引导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全产业链。

      日前,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的薏仁米标准化种植示范田里,上演了一场“人机对决”,伴着机械的轰鸣声、乡亲们的呐喊声,由大普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当地村民组成的收割队正在和一台薏仁米收割机进行速度比拼。

      薏仁米基地里干得火热,一旁的贵州兴仁薏仁米电商公司的生产车间,同样是一派繁忙。机器轰鸣中,收获的薏仁米经过烘干、脱壳,除去黄褐色种皮及杂质,再经筛选后,一粒粒精品薏仁米呈现眼前。

      据了解,目前兴仁市有490余家薏仁米加工企业、作坊,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获得35项产品发明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近5年来,兴仁薏仁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基地建设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订单合同,带动5万余户20余万人增产增收,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从收获到加工、再到销售,兴仁市薏仁米产业链愈加成熟。如今,不少薏仁米产品还搭上了农旅融合的“快车”,成为景区内受欢迎的伴手礼。

      “我很喜欢兴仁的薏仁米产品,买了很多年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尝到五彩薏仁汤圆、薏仁布丁、薏仁排骨粥等美食。”在古色古香的“兴仁薏坊”门店内,游客王少粉女士正在挑选薏仁产品。

      册亨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天然温室气候优势,在低热河谷南北盘江沿岸打造以糯米蕉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带,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年产值超过3亿元,小小糯米蕉成为册亨县的大产业,带动3.8万人增收。

      如今,产业之花正在盘江两岸盛开。

      连接民心快车道

      近年来,黔西南以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里,合力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黔西南美丽农村新画卷。

      “初冬天气暖,小似立春时。”贵州醇景区依然如诗如画。一条绕山而修、环水而造的道路如丝带般在万峰丛中穿梭,随着山势河水绵延起伏。

      这条全长21.09公里的万峰林半马赛道,将沿途连成一条美丽农村交通经济走廊,逐步成为当地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

      农村公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以前路没通,我们去县城要两个小时,现在路通了,到县城只要50分钟,原来我们的茶就是在乡里卖,现在物流有了,茶不仅卖到省外,还卖到了国外。”望谟县郊纳镇郊纳村村民刘顺琴说。

      一个个景点因路而美,一座座村子因路而兴,一户户百姓因路而富……农村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推动农村物流网络日益完善,让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黔西南抢抓贵州大数据先发优势,率先推出“通村村”App出行服务平台,实现农村出行和城乡物流双向流通,以往因交通困难带来的难题都迎“路”而解。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走进贞丰县龙兴街道新童村产业基地,广袤田野犹如一块色彩斑斓的调色板,成片的花菜、四季豆等蔬菜长势良好,羊肚菌种植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别样光泽。

      “我从去年开始种了20亩羊肚菌、80亩烤烟,一年下来纯收入在60万元左右。”村民杨广林说。

      新童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龙山阳光产业园为载体,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并实施“烟+菌、菜+菌、稻+菌”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蔬菜、高粱、烤烟、食用菌、水稻等产业,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新动力,实现土地流转费、项目分红、务工收入、产业发展收入多项收入的倍增。

      “我们新童村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壮大经济基础放在首要位置,我们有70个大棚,种了400亩羊肚菌,还有680亩的阳光产业园,每年带来了2000人次左右的就业,让群众的钱包更鼓,生活过得更好。”新童村党支部书记毛汀说。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环境提升,黔西南内外兼修,既实现产业兴旺的“里子实”,也呈现出和美乡村的“面子靓”。

      兴义市打柴山、望谟县新屯村、册亨县陂鼐村、贞丰县对门山村、安龙县海庄村……走进村村寨寨,只见“抱团发展”,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个个曾经困于群山之中的贫困村找到了发展“金钥匙”。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