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然而对于无资源、无资金、无区位优势的“三无村”来说,如何“破局”始终是一大难题。在河南南阳的淅川、唐河、西峡等地,许多村庄因地制宜,或巧妙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潜在价值;或精准借势,借助外部有利条件,探索出值得借鉴的产业发展之路。
整合资源,选准优势产业
4月底,唐河县桐河镇李司庄村的苔菜收获接近尾声,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搬运。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晓介绍,2020年初,听说有蔬菜公司要寻找新的种植基地,李司庄村立即动员相邻的刘伙村加盟,流转3700亩的连片土地“吃下”项目。
随后,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李司庄村、刘伙村等5个村成立李司庄中心村乡村振兴联合党委,组建多个助力产业发展的功能型党支部,合力把“蛋糕”越做越大。张明晓说,如今苔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6000亩,形成了集苔菜种植、冷藏加工等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3万元。
当李司庄村苔菜采摘运输忙时,40公里外的毕店镇张心一村万亩油蟠桃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给油蟠桃疏果、除草。村党支部书记杜永秋告诉记者,以前的张心一村没什么特色产业,2017年到外地考察后,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吸引龙头企业进村发展油蟠桃产业。
村组干部走村入户做动员,两个多月时间流转了3400亩。油蟠桃第二年挂果、第三年采摘,每斤能卖到10多元,看得见的收益吸引更多村民加入,目前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万余亩。杜永秋介绍:“村民有地租、分红,还能就地务工,收入由单纯种地实现‘一变三’,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约20万元。”
整合土地资源、选准优势产业,同样也是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的蝶变密码。唐王桥村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10余公里。唐王桥村党支部书记高申豹介绍:“2010年,我们村要为移民点集地500亩,每户平均要匀出1亩多,同时为保护渠首水质,传统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受限,村庄转型势在必行。”
当时政府大力扶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经过村“两委”多地调研,最终由村党支部牵头整合全村近6000亩土地,分批次流转给福森药业集团,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唐王桥村已辐射带动全县种植金银花3.5万亩,带动唐王桥村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0余万元。
修炼内功,创造良好环境
初夏时节,西峡县五里桥镇青山滴翠、绿水如屏,到村骑行、露营的游客络绎不绝。说起村里越来越旺的人气,村党支部书记谢双定喜上眉梢。土槽村曾是山多地少的省级贫困村,2019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拥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多项荣誉。
从“省级贫困”到“振兴样板”,谢双定认为,土槽村有两个选择很关键——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土槽村立足山林资源优势,寻求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围绕本村的资源、交通等条件,整村规划打造旅游小镇,成为周边居民旅游观光的“后花园”。
为了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土槽村还积极探索整村运营模式,2023年招引文旅公司接管运营小镇,村合作社统一流转农户闲置房屋、村集体土地等入股,公司和村合作社按比例分成运营利润。谢双定介绍:“项目带动36户村民从事餐饮及商品售卖,20余人实现家门口稳定长期就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不代表村里完全袖手旁观,相反更要想法设法修炼‘内功’。”谢双定引着记者参观党群服务中心,除了基础的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室等,这里还设置旅友之家、急救援驿站等特色功能室。“比如旅友之家,为骑友免费提供休息补给、检修维护,贴心的服务吸引了更多骑行爱好者,放大了咱村旅游产业吸引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正是村庄发展的“内功”。高申豹告诉记者,“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村干部对产业发展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将精力集中到优化服务、为群众谋福利上。“比如每年金银花采摘季,我们提前帮忙组织务工人员,出面协调许多琐事,企业更省心、群众更放心,合作也更顺畅!”
春风化雨般的服务保障,最终转变为看得见的民生福祉。富起来的唐王桥村于2015年开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低矮破旧的砖瓦房摇身变成了二层小楼,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明显提升。除此之外,村集体还出资为全村群众全额缴纳医疗保险,为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持续挖潜,拓宽致富路径
每天天光未晓,伴随着“嘎嘎嘎”的吵闹声,李司庄村蛋鸭养殖基地里,几名村民开始捡拾鸭蛋。张明晓说,这几年村里蔬菜产业愈发成熟,收入稳定但发展放缓,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村“两委”利用村东临裕河的优势,于2023年引进了这个养鸭场。
“村集体每年可增收2.5万元,6名村民每天捡俩小时鸭蛋,能挣30块钱,还不耽误干其他活!”亲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张明晓清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把每一笔账都算得很清。“积少成多嘛,未来还要继续挖掘村庄潜力,拓宽致富路。”
杜永秋与张明晓的思路不谋而合,他说:“我们张心一村是革命烈士张星江同志的故乡,还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传统文化村落,这是我们还能挖掘的最大潜力!”立足于此,张心一村重点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万亩蟠桃林等现代农业资源,尝试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这几年,张心一村修缮了张星江故居,建成了唐河县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后杜楼民俗文化馆等文化设施,陆续打造农耕园、新石器遗址公园等观光景点。除此之外,张心一村还多次承办唐河县万亩桃花节活动,举办主题摄影采风、青年联谊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放大了文旅品牌效应。
“我们村有一座明朝的古桥,村名也是因此而来,我们正在围绕古桥做文章!”高申豹引着记者来到唐王桥附近,指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介绍。村里聘请专家结合唐王桥明代古桥特质,与村中的普济桥、呈祥寺等历史遗迹,高标准设计了“桃花溪”十二生肖文化广场,探索发展古村文旅经济。
顺着高申豹手指的方向望去,清澈的刁河穿桥而过,岸边的野花随风摇曳,几个工人正忙着修砌小花园。“有故事可讲,有风景可看,还是具备吃‘旅游饭’的条件嘛!”对于未来,高申豹乐观又务实,“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先把角角落落的景观打造好,再适时融入渠首淅川的全域旅游,步子小点、稳当点。”
记者的话>>>
从李司庄村的苔菜种植到张心一村的油蟠桃产业,从唐王桥村的金银花基地到土槽村的文旅融合发展,这些村庄以“无中生有”的智慧“逆天改命”,实现“三无村”到“先进村”的华丽转身。
纵观它们的“破局之路”,这些共同点值得“抄作业”:一是组织牵头整合资源,通过跨村联建凝聚发展合力;二是借势专业力量,以“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做大产业“蛋糕”;三是因地制宜持续挖潜,从一条河到一座桥,不放过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南阳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能——只要立足实际、敢想敢干,即使“先天不足”的村庄,也能蹚出属于自己的振兴路。未来,如何让这些“点”上的经验形成“面”上的效应,或许是下一步值得思考的课题。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赵超越 张冲 杨征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