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种苗播希望 合作助农兴
    31
    0

      “虽然正值春节,但是作物不等人,该浇水还得浇水,该管理还得管理。”大年初二,与当地人一起欢度新春佳节后,在厄立特里亚进行农业技术援助的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的专家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因正值当地农闲,当地的农民闲下来了,中国专家组没闲着,他们利用农闲时节开展田间管理并对当地农民进行着技术培训……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东部国家,位于“非洲之角”的最北部,其地形轮廓像一把钥匙,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厄立特里亚以雨育农业为主,其气候分旱雨两季,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大部分地区较为干旱,沿海平原呈沙漠状态。农业是厄立特里亚的支柱性产业,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以上。近些年,厄立特里亚正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积极寻求农业发展。

      2021年11月29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减贫惠农工程在内的“九项工程”,中非农业合作正是减贫惠农工程的重要内容。基于中非合作新框架以及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在我国驻厄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启动了援厄立特里亚高级农业专家组第三期技术援助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2-3月先后派出3名高级农业专家赴厄,开启为期两年的技术援助任务,援助项目涉及豆类作物、果树园艺、油料等领域。截至目前,各领域援外工作有序推进、成效初显,获得各有关方的高度肯定。

      对比示范选出适宜良种

      厄立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哈马森高原上,从城市高处俯瞰,云海缭绕,因此阿斯马拉也有“云端之城”的美誉。2月的阿斯马拉平均温度在6℃-23℃左右,舒适凉爽。援厄立特里亚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已经在这里开展工作近一年,他们在马哈诺、阿克瑞亚、阿迪克耶三个地区建立了种植示范地,示范种植了从中国引进的苹果苗和蚕豆、红芸豆、油菜品种,并与当地的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

      根据援厄立特里亚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豆类作物专家刘运民的介绍,对比示范种植试验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苹果示范地,中国苹果苗长势良好,高度普遍在1.8米到2米之间,最高的已达到2.3米。在豆类示范地,蚕豆和红芸豆都已收获,豆荚中的籽粒颗颗饱满。中国蚕豆品种每公顷产量可达4000多公斤,红芸豆可达3000多公斤。在油料示范地,来自中国的油菜也已完成收获,中国专家组架设的防鸟网为当地油菜减少了60%的损失。总体来看,相比当地品种,中国品种具有生育期短、产量潜力大的优势。

      “种子是不是好种子,必须经得起检验。”刘运民说。中国和厄立特里亚在环境气候和生产条件上有着较大差异,从中国引种,专家组首先要考虑的是品种的适应性问题。具体的试验方法就是在同等的气候环境、种植条件、管理技术下,对比中国品种和当地品种在抗病性和产量上的不同表现。

      “通过分析对比试验结果,我们才知道中国的品种在这里是不是能适应,当地的品种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样未来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并进一步提高中国品种和本地品种的产量,这是对比试验的目的。”刘运民说。

      2022年11月15日,厄立特里亚农业部长阿雷费恩与我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蔡革等一行人对示范地进行了考察,78岁高龄的部长看到中国蚕豆饱满的豆荚时发出连连赞叹,他兴奋地摘下蚕豆荚,剥开籽粒亲自品尝,还建议大使参赞一起品尝蚕豆籽粒。部长高度赞赏了中国专家组的示范模式,希望在厄全国逐步推广。

      当下,专家组正在对这批蚕豆、红芸豆和油菜所收获的种子进行处理,不久之后,当地的100户农民将收到中国专家组发放的种子。

      中国果苗在厄首次成功种植

      品种匮乏是制约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厄立特里亚,一个鸡蛋的价格折合人民币是五块钱。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即使负担得起昂贵的价格,也没有丰富的种类可以选择。援厄立特里亚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成员、果树园艺专家王力说:“当地市场销售的苹果基本都是从土耳其等周边国家进口,一公斤苹果的价格是140纳克法,折合人民币70块钱,苹果跟小拳头那么大,大苹果根本没有,口感也不是很好。”

      为了让厄立特里亚的人民吃上又脆又甜的大苹果,中国农业农村部向厄立特里亚捐赠了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210棵苹果苗,其中60棵为玉华早富品种,剩余全部是秦阳品种。这批果苗需要在厄立特里亚的雨季开始之前全部种植下去,才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所以果苗需要在6月运抵厄立特里亚。

      “一般来说,果苗出口要经过审批和检疫等一系列程序,从报批到清关需要4到6个月。因情况比较紧急,所以部里为我们争取了绿色通道,加快了审批进度,这为果苗的顺利运输和保证成活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刘运民说。

      在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种业管理司的大力支持下,经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多方协调,中国苹果苗在6月顺利运抵厄立特里亚。因苹果苗可存储时间短,所以必须尽快完成栽种。据专家王力介绍,苹果苗在当地时间6月2日中午到达阿斯马拉机场,下午3点完成清关。当天晚上10点,专家组就连夜完成了苹果苗栽植和灌水等全部工作。

      专家组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完成栽种,是因为他们在果苗到来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我们提前打了一口井,因为土壤里多是砂石砾石,所以为了改良土壤,还购买一部分来自当地河堤的土,最后组织十几名工人挖了300个长宽深都为1米的坑。从选地运土挖坑,我们筹划了近两个月。”王力说。

      在专家组的努力下,栽植在阿迪克耶示范地的20棵中国果苗全部成活,马哈诺示范地的190棵中国果苗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且长势喜人。当然,品种的落地并不止于此,未来,成熟的果树将继续用于种子的培育,经过推广种植,争取成为优势品种,丰富厄立特里亚的水果市场,让又大又甜的苹果端上普通民众的餐桌。

      技术培训助力农业长足发展

      制约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农业技术落后。援厄立特里亚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成员、油料作物专家周成在工作中发现,当地的农民尚未掌握油菜田间管理技术。比如架设防鸟网,这是一项通过在油菜田上部架设网架来避免鸟类啄食的技术,在防治鸟害上效果显著。中国专家将防鸟网引入当地,选取了同一片油菜田种进行试验,架设防鸟网的油菜田要比采取人工驱鸟方式的油菜田产量更多,且省时省力,令当地的农民感到惊喜,更加希望能得到专家组的技术培训。

      一直以来,专家组在厄立特里亚主要开展两种培训:一种是在田间地头,专家组先手把手教学示范播种、除草施肥、防病治虫、防洪排涝、抗旱灌溉等一系列田间管理技术,再由农民进行实际操作;另一种是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业部官员、农业专家、技术员等,专家组将技术传授给他们,再由他们去为当地农民做指导。

      周成说:“我们对农民的田间培训是点对点的,而开展集中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去指导当地的农民,这样技术推广的层次和覆盖面就会非常大。”近一年来,专家组在厄立特里亚已举办培训班8次,共培训200余人次。

      对于技术培训的意义,刘运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只是做个示范就结束了,没有多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为厄立特里亚培养出一批掌握技术的人才,项目结束以后,他们还能继续用我们的种子和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的内在力量。”

      专家组的三位专家都曾多次参加援非工作,其中刘运民从事援非工作将近20年,期间辗转于不同的非洲国家。当谈及一直坚持援非事业的原因时,他说:“我记忆里最触动的一件事是,第一年援助尼日利亚的项目结束后我回国了,第二年我又回到尼日利亚,发现和我学习种植菠萝的农村小伙子娶了媳妇,有了小孩,还盖起了新的房子,家里大变样。他对我说,这些都是你给我的,是中国农业技术改变了我的生活。他的这番话成了我以后参与援外工作的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一种一苗已经在厄立特里亚生根发芽,也将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