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规模养牛让农户奔向“牛”日子
    41
    0

      王志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近日,吉林省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复兴村肉牛养殖园区二期场区建设异常热闹。牛场内职工们正在将新购进的这批肉牛卸下运输车,新到场区的600头肉牛体重都在600斤以上,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头产牛。这批牛一入场,场长周鹏便跑前跑后,指挥着职工们按计划科学安置肉牛。自此,复兴牛场的肉牛存栏达1900头,为养殖园内又增添了新鲜血液与活力。

      复兴村规模化肉牛养殖园区2021年11月建成,总投资6576万元,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经过一年的努力,一期牛场已投入生产,养殖基础母牛1300头。2022年10月中旬,二期投入使用,可养殖基础母牛3000头。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头牛纯利润4000元计算,预计园区每年所产生效益约700万元以上,可带动向海蒙古族乡15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增加至100万以上,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复兴牛场成立之初,由向海蒙古族乡党委、政府牵头,乡里15个自然村贷款3000万元入股成立了通榆县向海乡福兴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依托吉运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成了一个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

      周鹏担任场长,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场长周鹏不到40岁,曾经在复兴村做了3年村支部书记。合作社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有了党支部就有了主心骨,周鹏接过了场长的担子,并向组织作了保证:“就是遇到再多困难,也要保证干好、不让集体利益受损失。”

      现在园区内现有职工23人,用工人员全部来自复兴村,工人人均工资达4000元以上。畜牧类专业技术人员都是远近闻名的兽医和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大学生,以招聘的形式入场,长期聘用人员工资达1万元,保证了肉牛繁育、生产和医疗的专业性。

      为了提高职工的专业能力,园区定期接受县畜牧局产业服务中心的培训,让原本种地养耕牛的村民在进入园区工作后,手中有了技术,工作有了底气。

      复兴村规模化肉牛养殖园区背后是村里流转给复兴村农夫大田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庄稼地。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和部分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从种子、化肥采购到播种管理直至收获归仓,复兴村将485公顷土地的农业生产全部环节托管给复兴村农夫大田合作社。为保证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村民和合作社签订了托管合同。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一年一公顷流转土地承包费8000元,加4000元保底分红,农民一公顷土地收入可达1.2万元。农户的经营风险降低了,农民在成为“甩手掌柜”的同时,还能腾出身子打工再赚一份工资。

      这期间,复兴村农夫大田合作社种植的玉米秸秆通过深加工,给肉牛养殖园区作为饲料使用,园区肉牛产出的粪便用于还田,既没有资源浪费,又增强了土地肥力,实现了土地的营养均衡,这也是园区“秸秆变肉”暨千头肉牛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复兴村规模化肉牛养殖园区收益用于解决向海蒙古族乡脱贫户、返贫户、生活困难户收入不达标的问题,同时,也用于入股的农户尤其是脱贫户的分红,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作为传统的畜牧养殖大县,近年来,通榆县将肉牛产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持续推动。截至目前,全县有省级肉牛现代产业园区一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一家,肉牛规模发展到30.2万头,存栏25.6万头,出栏4.6万头,肉牛发展规模居白城市第一。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