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font color="#000">土水肥做支撑 稳产增收有保证——河南省强化土肥水技术服务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font>

    2023-12-18 20:24:36

    7 0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生产管理要求技术含量高,通过铺设滴灌带实施水肥一体化,浇地不愁了,施肥也能精量控制了,真的很方便。”冬日里,在河南省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正在储存玉米的获嘉县艳阳天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方子说起水肥结合的好处,脸上挂满了笑容,“今年10月,经过实收实打,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600亩地,亩产玉米580公斤、大豆110公斤,同比分别增产50公斤和20公斤。”

    不止获嘉县,在河南省内,以土肥水项目为抓手,全省大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科学施肥、节水增粮等行动,实现了化肥用量与耕地质量、农作物产量、农产品品质“一减三提”的目标,在提升耕地质量上求突破,确保了粮食稳定产出,在提高化肥利用率上求突破,确保了节肥增粮,在旱地和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上求突破,确保了节水增粮,真正为河南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确保实现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土肥水支撑。

    精准配方施肥,集成推广“三新”技术模式

    农谚道,“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河南省充分用好智能化推荐施肥专家系统,挖掘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综合作物养分需求、土壤养分供应、肥料效应和农户施肥调查结果,优化施肥参数,建立精准化作物营养需求模型和施肥决策系统,创新发展智能化、简便化推荐施肥系统。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不断推进农企合作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探索“统测、统配、统供、统施”一体化智能“云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施肥查询、智能配送等服务;通过手机APP、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加快推荐施肥方法传播应用,指导配方肥科学合理施用,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施肥新机具“三新”技术模式是河南农作物实现稳产高产的一大法宝。河南省积极探索并创新推广不同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示范样板。今年以来,全省创建“三新”技术示范区685个,示范面积357.54万亩。其中,聚焦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三新”技术模式183套;着力油料作物产能提升行动,集成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三新”技术模式39套;集成果蔬等经济类作物“三新”技术模式16套。

    聚焦大豆优势产区,河南省优选基础条件好、规模化程度高的大豆主要种植区域,示范推广使用大豆根瘤菌剂,因地制宜开展大豆接种根瘤菌剂配套技术集成。据了解,今年以来,全省开展78个大豆接种根瘤菌剂试验,示范推广大豆接种根瘤菌剂技术62.25万亩,示范区亩增产16.22公斤,亩减肥2.09公斤,亩增收78.16元,接种大豆根瘤菌剂可实现减氮节本、增产增收、提质增效。

    强化墒情监测,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

    依托农业农村部节水项目和河南省财政墒情监测项目,河南省科学规划了墒情监测点布设,逐年扩大监测规模,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大力发展墒情自动监测,推进墒情监测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立足保障粮食安全,精心打造了河南省数字墒情监测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墒情监测体系,适时发布主要农作物测墒灌溉指导意见,为防灾减灾和生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推动适水适墒科学灌溉。

    位于河南省中原农谷西区的获嘉县,自2022年开始建设了30万亩高标准农田,不同的节水设施遍布全域,有平移式、伸缩式、固定式、卷盘式的高压式喷灌,也有低压微喷灌和滴灌。目前,全县共建有自动墒情监测站7座,墒情人工取土点10个,遍布全县的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区,能够及时指导广大农民群众适期适量灌溉。

    “每当农田土壤墒情差的时节,自动墒情监测站就有提醒,各式节水设施尽展各自功用,或远程喷射,或润物无声,一改过去铁锨手中拿,田间来回跑的局面。”徐方子说,使用墒情监测与节水灌溉以后,让我们种植大户一致感受到:浇地不用锨,施肥在地边,生产有提醒,资源更节俭。

    与此同时,河南省深入推进节水增粮行动,重点选择水肥一体化发展起步较晚的粮食生产区建立6个高标准节水增粮示范区,依据不同作物因地制宜选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加以示范推广,通过以点带面,在其他区域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在水肥一体化发展应用相对成熟完善的区域,重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宣传,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性,促进整县整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区域现代节水农业。

    建设地力“加油站”,全面提升耕地土壤质量

    围绕提升地力这一目标,河南省积极探索耕地地力“加油站”模式。结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指导试点县在项目区田间地头科学合理布局堆沤池,建设地力“加油站”,将人畜粪污、尾菜落叶等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一并堆沤还田,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集约化、资源化利用新路径,着力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水平,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夏邑县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中国蛋鸭之乡”“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和“河南省肉羊大县培育县”,牛、羊、猪、鸡、鸭等畜禽每年约产生250万吨畜禽粪污。为解决粪污难题,该县在田间地头建设1个粪污收集处理中心和78个粪污收集处理点,收集各类养殖场畜禽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变粪污为粪肥,就近就地科学还田,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提高了耕地地力。

    “政府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不仅解决了养殖户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解决了种植户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地的影响,一举两得,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在夏邑县骆集乡刘庄村,种植大户刘自明看着田间撒过优质粪肥后长势良好的小麦,说起来就赞不绝口。

    据介绍,2023年以来,河南省共在24个县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各项目县严把粪肥还田质量,建立粪肥还田追溯系统,坚持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原则,因地制宜推广“固体粪肥+N”“液体粪肥+N”等推广粪肥还田技术模式,全年粪肥还田累计262万亩,建立效果监测点514个,切实促进了耕地质量提升,真正实现了种养结合良性循环。

    作者:褚小军 王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1

    • 文章

      9

    • UID

      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