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新研究发现动脉炎病毒的感染机制
2024-11-06 20:32:31 112
  • 收藏
  • 管理

      北京11月4日电 动脉炎病毒在许多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猪和马,但其感染机制此前并不明确。美国研究人员近期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动脉炎病毒的感染机制,有助于开发相应的疗法。

      动脉炎病毒拥有能长期感染宿主的能力,且当其找到新的宿主时毒性会增强,这有利于病毒进化和增加传播机会。动脉炎病毒迄今尚未在人类身上发现,但未来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使用全基因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哺乳动物身上寻找动脉炎病毒用作受体进入宿主细胞并进行自我复制的蛋白质。研究人员最终筛选出FCGRT和B2M这两个基因,其蛋白产物聚集在一起形成FcRn受体,并在细胞表面表达。FcRn受体可存在于免疫细胞和分布在血管壁上的细胞中——这两种细胞都是动脉炎病毒攻击的目标。

      实验显示,从宿主细胞中敲除FcRn受体中的FCGRT基因可阻断动脉炎病毒感染,以及用针对FcRn的单克隆抗体预处理细胞,也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感染。研究人员还发现,表面蛋白CD163与FcRn受体协同作用,促进动脉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此外,还有一些哺乳动物由于它们物种独有的FcRn受体分子序列,不太容易感染动脉炎病毒。

      研究人员表示,阐明动脉炎病毒感染机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助于开发相应疗法,也帮助了解未来人类的感染风险以及对应策略。




    上一页:广元市中心医院与宁强县妇幼保健院深化医联体合作 下一页:广元市中心医院骨科专家到基层开展医术帮扶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