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竹、划篾、起底、编织、收口……一根小小的篾片、一根长长的藤条,在石柱县鱼池镇山娇村大连组万书华的一双巧手上下翻飞编织下,短短时间“蝶变”成造型美观、各种模样的竹藤手工艺品。
现年62岁的万书华是石柱县鱼池镇万氏竹藤手工编织第五代传承人,从事竹藤编织技艺近50年,即使13年前右手臂受伤致残,后来其妻又因病致残,他仍然忙里偷闲,坚守和传承着这项技艺,将竹藤编技艺推陈出新,让传统瑰宝焕发出勃勃生机,在2023年2月,被评为县级“优秀非遗传承人”。
编织结缘,痴心不改
石柱县鱼池镇盛产竹材和藤条,竹藤资源十分丰富。数百年来,当地农民随地取材,利用其编织各类生产生活用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
一根篾片、一根藤条、一张凳子……万书华利用这些工具,或劈或划、或拉或穿、或编或织……一件件精美的竹藤制品便在他手中“应运而生”,展现出精湛的编织技艺。
“竹编和藤编是个精细活,很考究技艺,一丝一毫都差不得。”万书华介绍,竹藤手工编织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收……一名出色的工匠必须做到基本功扎实,样样无所不晓。
竹藤手工技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万书华双手上的累累伤痕,便是长年累月竹编留下的“印记”。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开始接触竹编和藤编技艺,源于内心的热爱,他一生与编织结缘。
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万书华白天跟父母亲下地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照明,一家人便开始编织各类竹藤手工制品,出售后用于家庭的所有开支。
“对我来说,从事竹藤编织不仅是一份补贴家用的活计,更是在传承一项传统技艺,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之中,数十年来,已成为一种习惯。”万书华笑着说,由于痴狂热爱竹藤编织,有群众说他是隐藏于民间“竹林”之中的“武林高手”,在追“竹”人生面前,他累并快乐着。
身残志坚,研究创新
命运总是捉弄人,2011年,万书华在就近干活调整机械设备时,右手不慎被卷入运转的传送滚筒中,导致右手臂骨头当场断裂,在重庆一家医院治疗时,植入了钢板和钢丝,住院三个月后才出院回家,成为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
“传统工艺需要融入现代创新理念,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在家休养康复的日子,万书华仔细琢磨着,以前编织的都是老百姓家里日常用的竹制用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在竹编工艺上有所突破,在产品上更新换代。
万书华整日冥思苦想,不断创新工艺,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中,探索出了“竹篾片+野藤条+塑料带+多色彩”的工艺技艺,成立了万氏竹藤手工编织作坊。
“一根竹片要分得又薄又细又匀,一根藤条要用原生态的进行精细加工,再搭配不同颜色的优质塑料带,才能编出好东西,以此不断满足现代家庭的生活需求。”说话间,万书华拿起两根细细的塑料带,在一个红、白、蓝相间的小花背篓上穿、拉、扯、叠一番,便编成了两条漂亮美观的背带。
巧匠出力作,件件是瑰宝。在万书华家里的万氏竹藤手工编织作坊,创新推出的竹铃球、手提包、小背篓、盘子、篮子、花盆等数十种竹藤工艺品产品五颜六色、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很受市场青睐。
2023年7月,万书华的妻子马勤香突发脑梗塞,虽紧急送往医院治疗,还是留下后遗症,至今身体左半部仍然没有知觉,要靠拐杖才能慢慢走路。他在无微不至照顾妻子的同时,乐此不疲于竹藤工艺品制作中。
传承技艺,弘扬非遗
“春夏竹不能砍,容易生虫子。山上采回来的野生藤条要经过浸泡、蒸煮、去皮等工序才能用,这样做出来的竹藤工艺品最结实耐用。”经过融会贯通,万书华的篾藤生涯在指尖上不知不觉“走过”了40多年,竹藤编织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境界,谈到编织的心得和经验,他颇感自豪。
住在同村的谭其发、万世成、张义学等群众,经常上门来向万书华请教。只要有人来交流学习,他都毫不保留、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何时砍竹、如何浸藤,如何划篾、起底、编织、配色……
“现在,我不仅手把手带出来了10多个徒弟,而且孙子、孙女利用假期时间,也在跟着我学这门技艺。”万书华说,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将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
万书华深知,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工艺品也在不断革新,现代人对竹藤编织产品的审美要求及标准,早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实用功能上了,而是需要融入更多现代的创新思维与现代元素。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万书华说,扎根在乡村,要不遗余力推陈出新,继续做好竹藤“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并持续传承好这项编织技艺,让大山里的平凡而普通的竹藤,绽放出别样的“人生”光彩。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