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晶鑫村,一片曾经荒草丛生的闲置土地上,如今矗立着30余栋焕然一新的租赁公寓。村民李大爷感慨道:“以前这些破房子没人管,现在改造成员工宿舍,村里每年分红多了两成,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这样的变化,正是雨湖区以“存量变增量”理念盘活土地资源的缩影。
唤醒“沉睡土地”,激发乡村活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雨湖区曾面临大量低效用地难题。以鹤岭镇晶鑫村为例,过去零散的空心房和闲置土地长期荒废,村民守着“金饭碗”却难寻出路。当地政府创新思路,将闲置房屋升级为工业园配套公寓,既解决了周边企业员工住宿难题,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更令人瞩目的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村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参与分红,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生态农庄即将落地,未来将吸引游客体验田园民宿,形成“土地增值+村民共富”的双赢模式。
废弃矿山的绿色“逆袭”
如何让存量土地“招得来商、留得住企”?雨湖区的答案是:量身定制招商策略。针对不同地块特性,政府制作“土地招商地图”,线上线下同步推介。
在湘潭锰矿片区,曾经的废弃矿山满目疮痍,如今却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黄金地”。通过综合治理,这片1469.85 亩的土地摇身变为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边修复边开发’模式,容积率提升至1.31,建筑密度达59.1%,绿地率10.02%,土地利用率远超传统工业园。”目前,园区已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为老工业区注入绿色动能。
2024年以来,根据存量土地的位置、规划用途等,当地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共签约引进投资2000万(含)以上项目48个,总投资82.89亿元。
政策护航,让土地“活”得长久
“盘活土地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雨湖区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强调。当地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参与”模式,严格落实《湘潭市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策划生成指引(试行)》《湘潭市优化土地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实行“一地一策”动态管理。同时,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多部门协同攻坚,确保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全程“零堵点”。 以雨湖高新区E3-01地块为例,通过“一站式审批”服务,佐佑智能家居项目从洽谈到落地时间大大缩短,跑出了“雨湖速度”。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从闲置农房到生态农庄,从废弃矿山到新能源高地,雨湖区的实践证明:土地资源的“存量”与“增量”并非对立,关键在于创新思维与制度突破。近年来,湘潭市雨湖区以“向存量要效益、以提质促发展”为导向,成功解决存量土地资源“盘活难”“用不好”问题,累计盘活存量土地81宗5935.17亩,带动社会投资超5亿元。雨湖区以“向存量要效益”的魄力,不仅破解了老城区的空间困局,更书写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样本,进一步撬动了社会资本,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通讯员 胡子娇)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