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清扫”引领“宜居乡村”新风尚
中共桃江县委 桃江县人民政府
(2025年4月)
一、基本情况
桃江县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因境内桃花江而得名,素有“美人窝”“楠竹之乡”等美誉。县域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47个行政村(社区),户籍总人口85.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万人。近年来,桃江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县大力推进每周五“全民清扫”活动,以此作为“突破口”,引领形成“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和谐美好家园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持续巩固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发动“全民扫”“全民清脏”激活“共治共享”。以“全民清扫”活动为“突破口”,引领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支持参与的环境整治新风尚。一是搭好网格聚“合力”。搭建县、镇、村、组四级网格,将247个村(社区)划分为2425个组级网格,网格“上下左右”“无缝对接”,既有小网格的“各扫门前雪”,也有大网格的“全县一盘棋”。各级网格以“五边”区域和“九类”问题为重点,结合全面摸底与日常巡查发现的突出问题,确定每周集中清扫地点,清扫后进行验收,不合格继续作为下次全民清扫点直至验收通过。二是定好主题强“引力”。各乡镇坚持“一村一策”“一格一案”的清扫思路,因地制宜每周确定清扫“主题”,以此更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鸬鹚渡镇龙塘湾村和张子清村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将全民思想品德和党性教育和全民清扫结合,刘家村打造“一三五”清扫主题,既扫环境之“垢”,也扫思想之“垢”,以“扫”归心凝聚民心民智。三是抓好结合增“效力”。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将全民清扫纳入党员积分管理以及“三长制”工作内容,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参与率达到100%。片长组织组长、组长带领邻长、邻长发动群众,村民在积极参与共同清扫劳动中增进乡里乡亲感情,隔阂矛盾一“扫”而光;各镇村还将全民清扫与河长、田长、林长等履职相结合,引领打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绿色循环种养“消污去垢”等工作亮点,实现网格管理“一网多用”、美好家园“共治共享”。
(二)生态赋能“绿美扫”“清脏治乱”迈向“植绿添景”。县级层面因势利导,引领各镇村以全民清扫为引领,逐步由简单的卫生清理向全民参与家园序化、绿化、美化全方位延伸。一是“见缝插绿”提升村庄绿化率。以全民清扫为契机,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闲置空地种植乡土树种,打造“微花园”“微菜园”。如修山镇花桥港村利用清扫后的空地种植观赏性花卉,形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景观带。推广“绿色积分”制度,村民参与植树造林可兑换积分,用于兑换树苗或生活用品,激发绿化积极性。二是建设特色绿化示范带。结合资江、桃花江流域治理,沿河岸种植垂柳等护坡植物,建设生态步道,形成“水岸绿廊”。如三堂街镇依托“水岸小镇”项目,打造滨水休闲绿化带。在主干道两侧实施“绿荫工程”,形成“竹乡特色景观大道”。三是推动“生产+生态”融合。鼓励农户在清扫后的闲置土地种植果树、中药材等,发展庭院经济,既美化环境又增收。如鸬鹚渡镇龙塘湾村利用清扫后的边角地种植黄精,形成“药香庭院”。如桃花江镇大华村、修山镇修山社区以“绿色农业”为清扫主题,将挖掘农耕文化底蕴结合进来,实现环境整治与农业绿色发展双赢。
(三)风貌管控“匠心扫”“整齐干净”升维“特色韵味”。结合全县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以竹为魂建设宜居宜游之城,打造美丽竹乡“风景线”。一是强化乡村风貌规划引导。编制《桃江县乡村风貌导则》,明确“竹乡韵、水乡情”整体风格,对民居屋顶、墙体色彩、栅栏样式等提出本土化设计指引。二是活化利用传统元素。在清扫整治中注重保护古树、古井、古桥等历史遗存,将其融入村庄景观。全力推广“以竹代塑”绿色生活理念,利用本地楠竹资源制作竹篱笆、竹亭等公共设施,既生态环保又彰显地域文化。三是建设主题风貌示范片。选取基础较好的村庄连片打造风貌示范带,如“桃花江竹海浪漫乡居带”以粉色系花卉和桃树为主题,形成“美人窝”IP的视觉符号。
(四)宣传引领“经常扫”“一项活动”化为“一种风尚”。坚持宣传引导跟进,逐渐引领干群真正在思想上形成更为常态长效的卫生之“风”、广泛深入的文明之“光”。一是直接宣传“反复”讲。结合党员干部“五个到户”等入户行动和“屋场会”“巾帼夜话”等形式,“拉家常”式反复灌输“自己家园自己爱护”“懒人可耻”等思想,让群众更加自发自觉、主动作为,如修山镇花桥港村自发从山中挖树移栽搞绿化,廉价收购废旧凉亭维修安装、自制竹桥等扮靓村庄,不等不靠推动家园绿化美化,实实在在降低了成本。二是文化赋能“创新”讲。部门联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文艺团体编写诗词歌曲广泛传唱、编排舞蹈戏剧表演巡回演出,创作抖音、快手等接地气的宣传作品等,丰富宣传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推广阵地,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了教育,转变了思想。如,县内鲊埠回族乡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创作《回汉乡民唱乡风》节目,作为湖南省唯一节目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引导镇村老年协会、妇联协会、青少年志愿者队伍等经常性开展“五进”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召开“乡友+”“妇贤+”“青年+”等主题座谈会,结合“湘妹子能量家园”道德积分超市创建工作,实现“有行动就有积分、有积分就有奖励”,已累计兑换商品150万多元。三是评先评优“比着”讲。以网格为平台、网格员为主体广泛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各村组每周五全民清扫活动结束后,自发对环境卫生工作开展评比。比如,鲊埠回族乡组织各村分季度在先进村召开人居环境和全民清扫推进会和流动现场会,在网格内树最美农户、村内树优秀网格,形成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
(五)高效组织“全面扫”“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以系统性思维巩固拓展“全面清扫”行动成效,大力建设“和美湘村”。一是高位推动,形成系统整治强力态势。坚持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牵头抓,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职具体抓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县范围内确定每周五为“全民清扫日”,召开“千人大会”全面动员部署,每年年初召开部署会、年中召开推进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多批次组织乡镇、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形成了全县上下同心抓人居环境整治的氛围。二是常态推进,形成长效整治有效机制。创新思路巩固“三大革命”。先后形成了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三级四分”分类法和“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长效管护机制的“三个一套”工作法推进“厕所革命”等“桃江做法”。实施桃花江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工程,开展资水沿线国家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绘就资江及桃花江等主要支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画卷,三堂街“水岸小镇”、修山“小洱海”等一大批美丽乡村景观自发形成了“网红打卡点”。因地制宜推动“三美联建”。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有条件漂漂亮亮”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量力而行、先建后补、循序渐进,先后培育省级美丽乡村12个、市级美丽乡村19个、县级美丽乡村73个,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屋场39个,培育国、省“字号”乡村旅游点20多个,“拾旧民宿”“三山”庭院等一批以“美丽庭院”为基础的乡村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美”为核心IP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桃江县2023、2024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三是压实责任,形成狠抓落实工作合力。全面坚持“县级主导、镇村主抓、群众主体”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思路和“三定(定责任、定机制、定重点)三带(党委带领、党员带头、示范带动)”工作法为核心的落实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分级压实县乡村组四级责任,形成高位推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桃江“全民清扫日”开展以来从未间断,已累计开展200余次,参与人次达8万余人次,群众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从以前“要我扫”“喊人扫”变成了现在“我要扫”“都来扫”,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域环境整治蔚成风气,并逐步迈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家园更干净、更清爽、更美丽,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面子”和“里子”双提升,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近年来,桃江先后获评2019年度全市垃圾分类减量先进县、2020年度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2021年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2022年度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2023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2023年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培训班8月28日在桃江举办。一大批典型经验国省市推广,鲊埠回族乡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六六六”模式、“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细则”“三长制”、修山镇花桥港村五清建和美乡村、浮邱山常态长效改善人居环境、高桥镇“全民清扫日”助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等典型案例和工作特色做法获省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