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北京报道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会议指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针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一环境机制,会议也进一步进行明晰。会议指出,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路径。针对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会议具体提出,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产品推广,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要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优化相关政策,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更好支持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表示,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这不仅关乎产业竞争力提升,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关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差异化路径,需从技术创新与产业特性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共性层面,二者均需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速绿色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进程。
马军进一步表示,传统产业方面,鉴于其普遍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特征,须通过系统性升级改造实现转型突破。新兴产业领域,当前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已具备显著的绿色低碳属性,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亦展现出赋能低碳转型的潜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兴产业在指数级增长过程中伴随的能源消耗强度提升、资源要素需求扩张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等问题,亟需通过顶层设计建立预防性管控机制,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正向协同。
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消费领域。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传统能源体系以煤炭为主体,其低碳清洁化转型已纳入政府政策框架。在新能源领域,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是重要发展方向。传统能源具备稳定性,而新能源存在波动性特征,通过传统能源的稳定性保障新兴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形成传统能源清洁化转型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有机结合点。林伯强进一步表示,新能源的绿色属性存在相应的成本。具体而言,该成本应当通过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予以化解,包括但不限于推进绿电绿证制度、完善碳交易机制等政策工具,从而实现对新能源环境效益的合理补偿。
除了制造业绿色生产,此次会议,还聚焦绿色保护。会议具体指出,要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细化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良性互动。要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稳步拓展补偿领域,积极探索森林、草原、大气等其他生态环境要素补偿方式。要健全奖罚分明的制度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研究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横向补偿,以及跨地区、跨地域的纵向补偿。以河流上下游横向补偿为例,上游地区若能有效保护水质,下游地区便能享受到清洁的水资源,进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工业。然而,上游地区在保护水质的过程中可能会错失一些经济发展机会,因此,下游地区应当对上游地区进行相应的补偿。
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秘书长吴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我国之前以纵向补偿为主,横向补偿经常提及,但由于没有国家性的规则性文件,所以各地普遍无法实施。当前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有望明确补偿原则和计价依据,对横向补偿肯定是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被补偿地区的本质发展还是需要设计系统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自身的绿色资源变为可持续发展资产,以国际发展视野设计产业共生结构,这样才能吸引大型企业持续的投入,形成与大型企业共生的互利关系。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