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20多家发起方!中国农业,看向黑龙江
2023-10-01 13:06:00 118
  • 收藏
  • 管理

    01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达芬奇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对天体运动的了解比对脚下的土壤要多得多。

    很多人不知道,就在今年8月,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主席、科特迪瓦水资源与森林部长阿兰·理查德·东瓦希警告称,农业正面临严峻威胁,在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摄氏度之前,世界可能面临严重粮食供应中断。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一直是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任务,国家领导人指出: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为此,我国这些年对于农业的大力发展和创新,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比如,前段时间新疆海鲜爆火,许多人正因为日本排放核污染水而担心失去“海鲜自由”,转头一看,才知道在我国新疆的大漠戈壁、盐碱湖泊,竟然养出了几千吨生猛海鲜。

    麦盖提县的澳洲龙虾、察布查尔县的罗氏沼虾、巴楚县的斑节对虾、尼勒克县的三文鱼……尝过的人都表示,品质相当不俗。

    有网友调侃:新疆产的海鲜,应该叫“新鲜”!

    也有网友好奇,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是怎么成为吃海鲜首选之地的?

    这背后,正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低洼盐碱地养殖”息息相关。

    再比如,前不久(9月20日)黑龙江在农业创新发展方面迎来了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的开业。

    这个中心的发起方可谓分量十足,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在线创新中心、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及科技创新领军企业。

    目的很明确——要做好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聚集展示、市场化交易、成果孵化及产业化落地。

    而将中心设立在黑龙江,也能看出是细致考量的结果。

    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是全球最大最好的绿色有机食品大粮仓、大基地,担当着粮食安全“压舱石”“四个农业”及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重任。

    此前,国家领导人三次视察黑龙江,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

    对于助力农业产业跨越升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落地,这里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而农业科技发展的进程,决定着很多事情。

    02

    科技,打开思路

    听说过智慧农业、科技农业的人很多,亲眼见过的人却很少,不妨先来一些画面感:

    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却不见一人;

    指尖在屏上轻轻一点,旅行之余也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

    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

    科技与农业融合,早该颠覆我们对于耕作的认知了。

    最近这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意味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格局性、整体性重大变化,农业科技整体实力也进入世界前列。

    然而,距离“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努力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以色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每当谈到中东,人们总会自动联想到漫天的沙尘与无边无际的荒漠,没有什么绿色植被,水资源也很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东众多的阿拉伯国家都在为粮食无法自给与人口爆炸带来的各种问题而烦恼。

    同处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开国总统魏茨曼却说:“只要给我们一碗水,一颗种子,这个民族就能生存。”

    作为一个地中海东岸的小国,以色列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只有20%的国土可以不经改造就耕种,耕地面积只有41万公顷,人均1亩地。

    雪上加霜的是,那里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降雨量偏少,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人均水资源270吨,不足世界人均的3%。

    在这样恶劣的先天条件下,以色列却是中东为数不多实现了粮食自给的国家,并且每年大量出口谷物、油料种子、肉类、咖啡、可可和糖

    此外,以色列农业科技异常发达,是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领航国家。不仅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和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还把自己的农产品打入欧盟等奉行最高品质标准的市场。

    从听天由命,到事在人为,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次,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在线创新中心也参与了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的建立,成为大学、大院、大所、创业创新生态圈建设的重要一员。

    正所谓“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任何产业的长足进步一定离不开这三点。

    未来,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可以成为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沟通的枢纽,让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想法在此碰撞交互,助推中国农业取得新的成功。

    同时,这里开始的一切也会成为推动下一代人进步的灵感和创造力源泉。

    这就是生态的意义。

    03

    生态,需要“最后一公里”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生态圈里,有研究者,也要有转化者,好的科技成果不能落地,何尝不是一种暴殄天物。

    在广大的中国乡村,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大的农业企业少、农业生产不够精细、不够专业等问题。

    中国农业要领先世界,离不开技术、人才、金融的支持,真正的现代农业,是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因此,农业领域创新企业的加入,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力量,它们助力农业科技成果抵达劳作者,走完“最后一公里”。

    在此次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的建立过程中,笔者重点关注了是否有农业领域的领头企业参与其中,结果颇感惊喜,在联合发起方中,看到了大北农集团。

    笔者此前就曾关注过,这个从“两个人、两万块、两间房”走过来的企业,一直都以“强农报国”为使命,这些年在种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造福了无数中国人的饭碗。

    前段时间,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突遭暴雨洪涝灾害,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很有社会担当,捐赠了1亿元驰援灾区。

    如今他们以“2035年创建全球第一农业科技企业”为愿景,还于去年启动了“龙江十年双千亿计划”——未来10年,在黑龙江省投资千亿,产值千亿,志向昂扬。

    从1993年算起,大北农已经走过的这30年,可以说是在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及产学研合作中摸爬滚打、做大做强的30年。

    现在,大北农与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将这些经验投入到中心的建设中去,必将有力推动龙江大发展,东北大振兴。

    04

    结语

    诗人海子有这样一句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农业与每个人生存的基本资料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和助力

    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的建立只是生态的初建,为其繁荣,让我们呼唤更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

    我们相信着黑土地上的无限潜能,和中国农业产业广阔的未来。

    来源| 正和岛

    编辑| 中大商业洞察编辑组





    上一页: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有何亮点? 下一页:用科技建设美丽中国!神州信息贡献金融强农新模式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