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五代产业园的“智变”)
在人工智能技术狂飙突进的背景下,全球产业园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
第五代产业园区,这一崭新的概念,也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赋能型产业园区,它的诞生标志着产业园区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与以往的传统产业园区相比,它已远远超越了仅仅提供物理空间的单一功能。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通过一系列尖端科技与先进理念的深度融合,这类园区开始通过智能化手段和产业生态的精妙构建,为入驻的企业提供着全方位、深层次、定制化的赋能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园区在规划与运营过程中,始终将产业生态的培育与跨界融合的促进视为核心使命。它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为各类新兴产业的孕育、成长与壮大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壤和最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在这样的园区里,产业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创新的火花得以持续碰撞,共同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园区迭代
第五代产业园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多重社会经济与技术变革交织碰撞、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技术创新浪潮汹涌澎湃的大背景下,第五代产业园以全新的姿态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城市发展理念也在持续迭代更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园区的功能和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高质量需求。传统园区往往存在功能单一、管理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产业园区的智能化管理筑牢了坚实的技术根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
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园区内各类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够对园区内企业的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而精准把握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对企业生产数据的分析,能够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安排预防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实融合”,催生出了众多全新的产业形态。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测试过程,提前优化产品性能,缩短研发周期;区块链应用则在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园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第五代产业园的发展。第五代产业园紧紧聚焦半导体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三链融合” 的产业生态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在这样的园区中,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创新服务、更加高效的产业协同以及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着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低的严峻困境,向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中国 “双碳” 目标的提出为例,这一目标有力地推动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纷纷加大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和投入。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 “产城融合” 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传统产业园区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 “职住分离” 现象严重,给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企业的人才吸引力。而第五代产业园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通过大力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致力于打造 “工作—生活—生态” 一体化的综合园区。在这里,员工不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还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增强了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全面革新
相较于前四代园区,第五代产业园无疑在理念、模式与功能上均实现了全面革新。
第五代产业园从“空间提供者”转变为“生态赋能者”。传统园区以收租为主,而第五代园区通过股权投资、技术共享、市场对接等多元化服务,助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例如,佛山市南海区的“五代”产业园理念由国资企业提供“代规划、代建设、代管理”等五大专项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上海“模速空间”人工智能社区通过算力调度平台,为企业节省30%—50%的算力成本。
在技术支撑上,智能化管理贯穿第五代产业园的全流程。例如,珠海市提出的“5.0产业新空间”采用招商前置模式,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实现“标准化厂房”与“定制化产线”灵活组合。此外,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入园区设计,如上海汇禾医疗通过“工业上楼”优化建筑容积率,降低单位能耗。
第五代产业园强调“六要素融合”(产业、学校、科研、金融、用户、政府),形成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聚集60余家企业,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济南明水开发区引入百度智能云数据标注基地,打造“数据生产—标注—应用”闭环,孵化20余家AI企业。
第五代产业园尤其注重产城融合的深度化。园区与城市功能无缝衔接,形成“微型城市”。例如,珠海三溪科创城通过旧城改造,建成33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配套人才公寓、学校和商业中心,吸引83家规上企业入驻。这种模式不仅提升生产效率,还通过“15分钟生活圈”增强人才黏性。
第五代产业园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国际要素整合。中德合作园区(如青岛中德生态园)通过引入德国高端装备技术与中国市场资源,实现“德国质量”与“中国速度”的协同。上海“4小时产业圈”则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加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前沿技术的研发迭代。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第五代产业园更强调服务新质生产力。
第五代产业园通过集聚研发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链。例如,横琴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联合珠海先进集成电路研究院,2023年产值达14亿元,计划2026年突破百亿。此外,专业化园区(如医疗器械产业园)配备甲类仓库、双回路供电等设施,满足特定产业需求。
同时,通过共享平台与政策扶持,破解企业“不敢创新”难题。上海推出“免申即享”政策,利用大数据自动匹配企业奖励,哲弗智能未申请即获50万元补贴;南海“五代”园区为中试平台提供共享实验室,节省中小企业设备投入。
第五代产业园加速技术产业化,以应用场景驱动技术落地。济南明水开发区依托工业互联网试点,为重汽集团设计智能仓储系统,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珠海海洋牧场产业园研发“伶仃牧场”智能养殖平台,实现渔业产值提升30%。
第五代产业园主要聚焦培育未来产业生态。很多第五代产业园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珠海规划低空经济产业园,抢占“天空之城”先机;上海徐汇滨江聚集400家人工智能企业,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效应。这类园区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本投入,推动产业链从“跟跑”转向“领跑”。
第五代产业园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将低碳理念融入设计与运营。上海“智造空间”通过绿色建筑技术降低能耗,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废弃物。这类实践不仅符合全球ESG趋势,还通过碳交易等机制创造新价值。
挑战仍存
尽管第五代产业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此同时,这些挑战之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掘和把握。
首先,算力与数据的高成本问题依然是制约第五代产业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北京门头沟区为例,该地区通过采用国产化的算力集群来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但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除此之外,跨行业模型的协同开发也面临着技术壁垒的挑战。武汉所推动的“多模态大模型+垂直领域应用”的模式,虽然前景广阔,但要实现更多行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还需要克服不少技术难题。
在标准统一方面,目前各地园区的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这可能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开发区协会正在推动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有望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评价体系。此外,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立法和技术创新来平衡创新与安全,确保数据的合理利用同时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随着生成式AI、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第五代产业园需要积极抢占新兴技术的赛道。例如,深圳已经制定了目标,计划到2026年实现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万亿规模,重点发展AI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前沿领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如何通过“AI+产业”的模式输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五代产业园的兴起,不仅仅代表着产业园区从传统的“空间载体”向现代的“生态引擎”的质的飞跃,更是生产关系的一次深刻重构。它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协同与制度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全球合作的不断深化,第五代产业园有望引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创新与规范、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第五代产业园成败的关键。
(作者系新媒体“园区荟”总编辑)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