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城市是文明的容器,中国实践为人类文明提供崭新的城市范式
2025-05-26 22:01:10 12
  • 收藏
  • 管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深圳报道

    5月26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作题为“历史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的发言。他表示:“历史文脉不是固化的文化标本,而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

    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GDP产生于城市,最先进的生产力工具也诞生于城市,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文明巨变的核心引擎。

    在数字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的今天,如何存续文化根脉、重构精神坐标?

    谢有顺认为,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

    他举例,通过全息投影,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有了新的展现;借助数字技术,长沙湘绣的千年针法复现;几百年前的景德镇元青花纹样,也蝶化为夜间造景的流光溢彩。

    “虚实融合的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中绽放出新光彩,实现了时空跨越。”谢有顺指出,这种符号、技术和叙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

    在城市空间建造中,谢有顺还提出,要警惕过度扩张、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破坏,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城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也是美学治理、情感治理。”因此,城市治理既要彰显它的沉淀与变迁,也要呈现它的丰富多样。

    “能把空间、时间、记忆和感情勾连在一起的,唯有城市文脉。”谢有顺指出,抓住记忆、情感这两根纽带,能创生一种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进而实现文脉、人脉、城脉的内在统一。

    不同时期的建筑、不同年代的故事、不同样态的文化、不同习性的人群,共同汇聚于一个城市空间,构成多样化的文明生态。它们如何共存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终极目标是文明共生。”谢有顺举例,广州永庆坊改造项目,保留了社区的原有肌理和社会网络,并通过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新兴业态,激发了社区经济活力。正是这种城市实践,培育了文化“在地”的内生动力。

    在全球文明史的视野下,西方曾提出“城市作为增长机器”的理论。

    “而中国的城市实践正在开拓‘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的新命题。”谢有顺说,中国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让历史文脉浸润日常生活,既守护文明根脉的数字主权,又向世界开放共生接口,“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时,中国实践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范式”。

    上一页: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龚政文: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竞合共生,应“造船”又“搭船”.. 下一页:武汉大学沈壮海:站在数智时代的门口,唯拥抱者生,唯创新者胜!
    全部评论(0)